“失獨家庭”之痛誰來撫慰?
2012-08-08 14:14:27??來源:福建婦聯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曉青 我來說兩句 |
【新聞背景】中國百萬“失獨”家庭敲響養老警鐘 ? ? 《一個計生委主任的失獨痛:曾懷孕兩月人工流產》 退休前,她是石家莊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計生委主任。在這個崗位上的每一年,她都能捧回市級先進工作者的榮譽證書,一家人以她為榮。然而,就在今年初,這位64歲的母親失去了自己的獨生兒子。她和丈夫陷入了對“老無所依”的深深恐懼之中。? >>>全文 ? 《全國失去獨生子女家庭超百萬 失獨群體日益龐大》 世上有一群父母,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準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自稱為“失獨者”,垂暮之年的他們,余生該如何度過? >>>全文 《聯合國預測稱百年后中國人口剩5億 失獨家庭將達千萬》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齡別死亡率(最近10年變化不大)計算,每出生1萬人,有360人在10歲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歲之前死亡,760人在44歲之前死亡。假設母親平均在26歲生孩子的話,那么這2.18億獨生子女家庭的母親到51歲的時候有1000萬已經失去了獨生子女,到70歲的時候有1656萬已經沒有了孩子。?>>>全文 《中國失去獨生子女家庭超百萬 悲慟摧毀夫妻身心》 育兒養老是我國的傳統觀念。然而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的年齡大都50歲開外,一直和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而自己也很難再生養孩子。被稱為“失獨者”的他們,除了情感的煎熬,還要面臨養老的窘迫,亟待社會更多關愛。 >>>全文 《失獨父母中年遇獨子夭折 稱不怕死怕養老》 失獨父母,這一曾被忽略的群體,正在進入公眾視野。他們,大多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八十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獨子夭折。專家估算,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這些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光榮一代”,除了喪失愛子的孤苦外,如今更擔心疾病、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但相關幫扶、保障體系滯后。如何為這一群體提供有效的幫助,如何接手他們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來,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待解的課題。 >>>全文 ?面臨晚年困境——失獨者,何去何從? ? 《老無所依?走近中國失獨家庭》 ? 有這樣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災禍使父母失去了獨生子女,人們把這樣的家庭稱為失獨家庭。這些失獨家庭雖然生活艱難、內心凄苦,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因此而垮掉,他們依然在守望生活、守望未來。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這個群體的關注、理解與幫扶應該引起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重視。??>>>全文 ? 《節日都是清明節:“失獨家庭”渴望抱團取暖》 兒子剛去世時,她徹夜失眠、痛哭,三個月后,開始出現幻覺,她覺得兒子根本沒有離去,所有的人都在騙她。“地獄的煎熬也不過如此,”戚大姐說,兒子的音容笑貌那樣真實,可是現實卻是陰陽兩隔,那種刺痛,鉆人心、使人狂。原來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再也沒有笑聲。甚至沒有電視聲,沒有訪客。工作、未來、家庭,這些對她來說,已沒有任何意義。“每個節日,都像清明節,別人全家團圓時,我們只能在墳頭和孩子團聚。”戚大姐說。 >>>全文 《統計稱中國年增數萬失獨家庭 呼吁補償制度盡孝》 一個出現大面積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實際上是為未來的發展預留了隱憂。因此,對于已經出現的“失獨家庭”、“困難家庭”和“老齡家庭”,各級政府必須承擔起計劃生育補償的國家責任,大力推進獎勵扶助制度,改變群眾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和養老傳統,促進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鞏固,解除計劃生育家庭面臨的各種現實困境,讓他們得以在政策普惠之下,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 >>>全文 《失獨家庭養老問題凸顯 救助機制需重視精神慰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獨群體中的個體差別性無疑增加了精神救助工作的復雜性,所以,在對失獨者進行精神救助前,怎樣保證救助工作科學有效就更顯重要。“失獨,已經不僅僅是哪一項政策的問題,它是個社會問題。”苗霞說,整個社會要去關注了解這個特殊的群體,給他們營造一個關愛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的愛心關懷才能讓這個悲傷的群體走出陰霾,重獲陽光。 >>>全文 ?失獨家庭背后的思考 該如何伸出援手 ? 《不要讓“失獨家庭”真的孤獨 》 ? ?失獨家庭的出現是個新問題,對社會管理尤其民政部門的工作創新提出了挑戰和要求。這些父母喪失勞動力了又失去了子女,體弱多病,經濟負擔較重,地方政府可否考慮給予其一定的經濟補貼并將之制度化? >>>全文 ? 《別讓失獨家庭獨自承受生命的重擔》 對于社會而言,要關愛失獨老人,不僅需要各種基金會成立專項基金,以彌補國家在養老、醫療政策上的空白,還需要成立一些幫助失獨家庭的社團,提供心理咨詢和精神安慰,通過建立一個彼此認同的群體,來修筑一條供失獨老人得以繼續生活的軌道,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可以更加豐富精彩,生命不應該就此暗淡無光。 在一個失獨家庭的Q Q群中,流傳著一封倡議書,倡議書呼吁為失獨家庭設立一個“天使節”,能夠讓失獨家庭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但即使要滿足這一要求,也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共同重視。我們相信,只有在公共政策和社會組織上,都出現了關愛失獨家庭的痕跡,他們才不至于脫離“我們”,他們才不至于獨自承受生命的重擔。 >>>全文 《失獨家庭應得到社會雙重關懷》 目前失獨家庭的精神關懷,主要由民間自發的互助團體來承擔。但這些團體的發起和延續,都有一定的隨機性與不穩定性。國家民政部門和慈善機構在這方面其實大有可為。各地民政部門應該盡早建立失獨家庭的數據庫,并為失獨互助組織提供必要幫助。在沒有民間救助團體的地方,慈善機構應該協助成立民間社團,在運行經費、活動場所和精神科學支持等方面提供社會資源。只有多方面共同襄助,才可能打破失獨家庭所陷入的痛苦內循環。 >>>全文 《建立一項失獨家庭關懷基金如何》 《投資者報》根據有關數據推算,社會撫養費年規模或超過200億元。不管其數據最終是多少,數額不少是事實,去向不明是事實,因此應該由國家層面出臺政策,不妨從社會撫養費中提取專門資金,建立失獨家庭關懷基金,幫助失獨者解決實際困難。 國家計生委原巡視員、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原理事長苗霞表示,失獨問題不解決是對人民不負責任(《新京報》)。其實,失獨問題解決不好,也是對計生工作的不負責任。讓失獨者不孤獨,考量著國家文明和國家責任。頂層設計和底層自覺互動,失獨者的孤獨,才能得以撫慰。 >>>全文 ? 小編語錄:一個個關于失獨家庭的故事讓我頓生感傷,那個堅決落實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做了一輩子計生工作勸導無數人相應國家政策的“計生主任”,在她年邁之時,親歷了群眾問了她一輩子的問題“獨生子沒了怎么辦?”。當年的她回答得是那么的斬釘截鐵“這不是你該考慮的問題,上面一定會解決。”可是現在的她卻顯得如此的無助。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因為意外失去他們一生中唯一的心血和希望。失獨家庭——一個特殊的群體正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他們,大多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八十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獨子夭折。對于喪失愛子而又日漸年老的人來說,在承受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之后,他們又該如何養老? |
相關閱讀:
- [ 08-08]全國失去獨生子女家庭超百萬 失獨群體日益龐大
- [ 08-08]一個計生委主任的失獨痛:曾懷孕兩月人工流產
- [ 08-08]一個計生委主任的失獨痛:曾懷孕兩月人工流產
- [ 08-06]失獨父母索賠案增多曝養老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