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航空工業白手起家,中國飛機制造業走過了一段艱難、坎坷、曲折的歷程,也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之路。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頁巖氣勘探到量子計算機研發,眾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問世,莫不源于科技工作者的忘我投入、奮力攻關。
從人造衛星到載人航天,從月球探測到火星計劃,從“悟空”到“墨子”,從“天宮”到“天舟”,多項航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我國進入空間和應用空間能力實現質的飛躍,中國航天事業一步步走向輝煌。 賀電當日,我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60歲生日。2013年,習近平曾在此接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他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2016年起,黨中央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旨在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未來3年,我國航天領域將有多個“大動作”,包括載人空間站建設,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工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以及全面建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成果不斷轉化:足不出戶,“風云”幫你知天象,出門在外,“北斗”幫你導航...... 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正鋪就美好生活新畫卷。 (文/田宏 部分資料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