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用改革精神創造中國新的更大奇跡
2018-10-27 10:17:0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總量從全球十幾位躍升至第二位,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七億人成功脫貧,這些發展變化被許多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奇跡”。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內部發展轉型升級的挑戰面前,中國能否成就新奇跡?最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的考察,給了人們一個堅定答案,這就是: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新的更大奇跡讓世界刮目相看。 深圳是中國改革的試驗田,也是開放的啟航之地。英國《經濟學人》曾這樣評價,“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于‘深圳奇跡’。”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縮影,深圳40年來由毗鄰香港的中國內地一個小漁村躋身為中國一線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靠著敢于突破制度束縛、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積極開展“外引內聯”、開拓創新、科技為本和艱苦奮斗、踏實苦干的奮斗精神,將城市GDP從1979年的1.97億元增至2017年的2.24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3%;人口從33萬增至約2000萬;不僅成為華為、招商、騰訊等中國“巨無霸”企業的誕生地,也吸引了全球500強企業中的200多家安家落戶,城市整體創新能力在福布斯《中國大陸創新能力城市排行榜》上多年居于首位。2012年12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后首次國內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他在這里向人們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 作為此次廣東之行的重要一站,習近平在深圳與廣東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們重溫廣東改革開放發展歷程,勉勵大家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質量和水平。他特別強調,廣東要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優勢,創造更多經驗,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是中國在40年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精神力量。在當下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趨勢抬頭和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是否扛得住、改革開放是否有后勁,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經濟增速放緩至6.5%,中國發展面臨的“逆風”正在增強,但中國“逆風飛揚”的態勢更能展現出發展的定力、韌性和活力。 以深圳為例,它半年來的表現讓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攻自破。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深圳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9724個,同比增長186.25%。某些西方輿論渲染的“撤資潮”沒有出現,相反,憑借科技創新優勢、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人才資源優勢、營商環境優勢,再加上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大灣區”起飛的重要機遇,這座城市繼續成為外商外資在華發展的優先選擇地。 深圳續寫的新發展奇跡,是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據聯合國報告稱,2018年上半年,中國是全球接受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投資規模同比增長6%,超過了去年的冠軍美國。中國商務部數據也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同比增長6.4%,是2015年以來最快增速。 春江水暖鴨先知。廣東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一直被外界視為觀察中國的“風向標”。在廣東考察期間,習近平主席要求廣東要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分析人士指出,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期間提出的重要論述,是給中國開啟新一輪改革開放規劃新標準,“中國奇跡”的新版本正在形成。這些標準包括:堅持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標準,進一步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和市場導向作用,進一步提高全面對外開放的標準和水平,政府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制造業將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更加重視城鄉區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中國古話說,“四十不惑”。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發展的道路越來越清晰、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堅定。過去幾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隨著中國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有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改革精神的中國,會不斷創造新的發展奇跡。一個更加繁榮開放的中國,不僅將給中國人民帶來更多新福祉,也將給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
相關閱讀:
- [ 10-24]廈門前三季度 GDP比去年同期增長7.6%
- [ 10-22]如何看待“財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 [ 10-10]社科院報告:預計三季度我國GDP增長6.6%
- [ 10-04]福建泉州沖刺“萬億元GDP俱樂部”
- [ 09-30]鼓樓服務業跑出“加速度” 占GDP比重超八成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