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發生率從37.8%降至0.17%;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96元,是2014年的4倍;村集體收入從零到突破百萬,2019年達到133萬元……這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的脫貧成果。 從貧困村到“百萬村”,德勝人是怎么做到的?2020年4月8日,記者來到德勝村,實地探訪這個貧困村的“產業得勝”之路。 3年多來,德勝村在各級力量的幫扶下,從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持續脫貧的機制、可持續致富的動力”入手,將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綠色減貧的路子,實現了精彩“蝶變”。 “我們村有三大‘增收法寶’。”說起村里的支柱產業,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如數家珍:薯光大道、鐵桿莊稼、朝陽產業。 所謂“薯光大道”,是馬鈴薯育種產業。近幾年,張北縣整合涉農資金,在德勝村建成300畝的馬鈴薯微型薯育種園區和加工園區,建設育種大棚280個,實現了市場化、標準化、網絡化生產經營。2018年,“德勝馬鈴薯”被農業農村部納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單。目前,每個育種大棚產能14萬粒左右,實現純收入2萬元。 “鐵桿莊稼”,是指光伏扶貧產業。從縣政府投資建設到自主引進市場主體,從單一光伏發電到農光互補模式,德勝村光伏扶貧產業走上了一產帶動多產、多產融合發展的路子。目前,德勝村建成了兩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計500KW,年收益達80多萬元。光伏收益采取了“公益崗位+特困救助+村集體事業”的分配原則,一舉多得。此外,億利集團還在村里流轉土地2600畝建起5萬千瓦光伏電站,其中僅基礎維護工作就為村民們帶來了40萬元左右的就業收益。 “朝陽產業”,是近幾年紅紅火火的民俗旅游產業。通過引進億利集團、際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德勝村以農光互補、特色民居、微型薯育種園區等重點項目和采摘園、花卉帶等生態基地等為依托,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科技展示、農光互補和民宿參觀等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產業,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 產業從“單打一”變成“組合拳”,村容從“土村莊”變成“新農村”,村民由“等靠要”變成“比趕超”……全面小康路上,德勝村的奮斗還在繼續。 |
相關閱讀:
- [04-23] 廣東已對2100名返粵師生進行核酸檢測 未見異常
- [04-23] “帶領鄉親致富是我的職責!”
- [04-23] 抗疫脫貧一起上
- [04-23] 七部門:關注入境人員集中隔離期間情緒變化 做好心理疏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