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要盡最大努力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生命至上,成為整個戰“疫”過程中最高的目標。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漢市和湖北省其他疫情嚴重地方的醫療資源頓時出現嚴重短缺。武漢和當地的醫生在拼命工作,但醫護力量依然不夠;醫院在努力收治患者,但床位依然短缺。據統計,疫情初期,武漢日發熱門診接診量最多時超過1.4萬人次,而1月份全市能夠收治重癥患者的床位僅有1000張左右。 疫情在蔓延,患者在激增,缺醫護、缺床位、缺設備……為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醫療力量調遣迅速啟動。 從1月24日除夕夜開始,來自全國各地和人民解放軍的340多支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集結武漢。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一批高水平醫院先后被確定為重癥患者集中收治醫院。 兩座專門收治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在短時間內拔地而起,堪稱奇跡。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挽救生命。 來自全國各地和軍隊的醫護工作者從四面八方向同一個地方集結,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守護生命。他們中有來自發達地區醫學界的頂級專家,也有來自邊遠地區的普通醫生;他們中有年逾古稀的長者,也有剛剛入職不久的護士。 27歲的杜富佳是貴州省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病房的護士、時代楷模杜富國的妹妹。從除夕開始,她一直堅守在當地的發熱門診。當聽說武漢急需醫護人員,她主動請纓,悄悄做好了去前線的準備,還特意剪了短發。 2月21日,她隨貴州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從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武漢,成為抗擊疫情一線的戰士。 為了護佑危重癥患者的生命,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湖北一時間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醫護力量。從各地調集到湖北的重癥專業醫務人員達上萬人,超過全國重癥專業醫務人員資源的10%。在白衣執甲、逆行的人群中,不乏院士、教授、著名醫院的院長、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其中我們有諸多的院士團隊,我們有各個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還有我們委屬委管醫院的‘國家隊’,還有各省最強的、最優勢的醫護力量云集武漢,參與到醫療救治工作當中,為實現我們提高治愈率、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降低病亡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導防疫戰的張伯禮被緊急召赴武漢。由于在一線工作勞累過度,引發膽囊舊疾,72歲的張伯禮不得不接受割膽手術,與武漢肝膽相照。 “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在武漢,大批方艙醫院收治輕癥病人,變“人等床”為“床等人”,為患者康復創造條件。定點醫院和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專門收治重癥、危重癥病人,從死神手里搶救生命。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協同作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命的接力賽。 “一定得讓他活!”這是3月25日遼寧醫療隊在撤離前將患者小飛移交給福建醫療隊時,小飛的主治醫生對接手醫生說的一句話。患者小飛只有35歲,可是病情卻格外嚴重。為了讓他活下去,來自遼寧、河南、福建三支援鄂醫療隊共同作戰,與新冠病毒頑強搏斗了兩個多月。 4月3日,小飛完全脫離了呼吸機。4月7日,醫生拔除了小飛的氣管套管,小飛終于能夠開口說話了。 以生命守護生命。為了挽救患者生命,一線醫護人員自己常常處于危險的環境。 氣管插管是搶救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插管小分隊被稱為站在搶救生命的最前線。但給新冠肺炎患者氣管插管非常危險,當患者口腔打開,麻醉醫生會直接接觸到含有大量病毒的口腔分泌物,同時面部近距離對著患者口腔,大大增加了醫生感染的風險。早期危重病人多,插管小分隊的任務繁重,很多醫生選擇長時間待在ICU里,最高峰時一天要為八九名患者進行插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遲曉慧說:“氣管插管雖然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操作,但是我覺得這個風險特別值得去冒。通過你的這種操作,即將要溜走的生命又把他給拉回來了,這是對一個生命的敬畏。”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新冠肺炎患者易凡是武漢中心醫院的醫生。4月7日,中日友好醫院醫療呼吸重癥科主任詹慶元在完成任務撤離武漢前,特地來和他告別。兩位醫生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3月初,在易凡病情極其危重情況下,詹慶元接受重任,絕不退縮,竭盡全力。終于,一位醫生挽救了另一位醫生的生命。 每個人的健康都值得關注,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這張看夕陽的照片曾經感動了很多人,患者王欣已經是87歲高齡,4月的一天這位老人出院了。 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只要有一線生的希望,就會盡百倍努力去挽救生命。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差,又多有基礎性疾病,往往病情較重,是救治的難點。但是,在武漢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康復人群中,80歲以上的患者有3600多人,救治成功率接近70%,其中7位年齡超過100歲。針對重癥高齡患者,醫療隊采取了“一人一策”的方法。一位95歲的老人剛住院時體溫達到39度,血氧飽和度低于85%,屬于重癥患者。考慮到他的年齡,醫生采取了相對保守卻更為費力的治療方式,專人隨時監護老人生命體征,盡量避免使用呼吸機。 對于高齡患者,不僅治療難度大,而且醫療資源投入多。但是為了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價。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說:“可以說對于80歲以上這些高齡老人的整個資源的投入,確實是高于其他患者,但是我們這一次在救治的過程當中,應該說是對所有的患者都是不惜一切代價,不計成本的。” 據統計,我國重癥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少數危重癥患者治療費用達到幾十萬元甚至超過百萬元。1月22日,在疫情發生之初,我國就實行了對患者免費救治的政策,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收治醫療機構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 70歲的患者魯江接受治療近三個月,兩度用上ECMO,總共治療費用近140萬元,全部由國家兜底,最終生命得以挽救。 4月24日,隨著最后一例重癥患者新冠肺炎治愈,武漢重癥病例實現清零。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疫情嚴重時,武漢各醫院收治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床位超萬張,今天這里已經空空蕩蕩,但武漢這座城市,正在恢復活力。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這場世所罕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這場異常艱巨、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國上下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守望相助,書寫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答卷。 |
相關閱讀:
- [04-27] 汀州古城墻保護修繕工程啟動
- [04-27] 人民日報評論員: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 [04-27] 分秒必爭!一切為了治病救人——中國抗疫生命至上的生動實踐
- [04-27] 4月30日或迎五一假期出行高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