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鄂爾多斯6月11日電 題:內蒙古鄂爾多斯貧困戶的“揚眉吐氣”時刻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之前和別人借幾百元錢都有可能遭到拒絕。”51歲的鄭建軍坐在80平方米寬敞明亮的屋中,頗為興奮地說:“現在腰桿硬了,窮日子一掃而光了。” 這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鄂托克旗木凱淖爾鎮木凱淖爾村的農民告訴記者,“自己目前的境況可以用揚眉吐氣來概括。” 他的底氣何來? 他說:“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現在我養了36頭豬,150只雞,6頭牛,每年靠這些也能有八九萬元的收入。” 對于自己曾經致貧的原因,鄭建軍歸結為:“父親常年有病,我作為長子,必須在身邊伺候,所以無法外出掙錢。” 這樣的境遇,也使得鄭建軍直到40歲時才結婚成家。“成家后,我和媳婦除了照顧老人外,還得撫養兩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走在大街上,內心空落落的,沒有自信。” 讓鄭建軍沒想到的是,近年來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官方帶來了扶貧好政策。他說:“政府給我們蓋起了房子,還鼓勵我們發展養殖業,現在我們已經完全脫貧了,正在奔小康的路上。” 在木凱淖爾村享受到扶貧好政策的并非鄭建軍一家,56歲的郝樹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自己的愿望是盡快買一輛小轎車。” 這位2016年就完全脫貧的農民,談起致富的秘密時說:“多虧了當地政府鼓勵我們養土雞,去年光這方面的收入大概就有四五萬元。” 讓他頗有揚眉吐氣感覺的是:“我養的雞不愁銷路,當地駐村工作隊的人會通過電商等方式把我的雞以及雞蛋等全部銷售出去,還給我的雞舍打防疫針,消除了我的后顧之憂。” 連日來,記者在鄂爾多斯采訪時發現,當地一些旗縣的脫貧戶除了“腰桿硬起來”之外,還有了自己新的生活。 64歲的王德成是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的一位農民,他說:“日子好過后,我們這里很多曾經的貧困戶,都坐過飛機,到內蒙古之外的省市旅游過。” 記者從鄂爾多斯市政府獲悉,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當地為了避免已經脫貧的貧困戶再次致貧,正在想方設法做好鞏固脫貧成果工作,他們給出的秘訣是“政府幫一把、扶一把,自己好好干一把”。 楊光是鄂托克旗木凱淖爾鎮包勒壕內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他告訴記者,目前當地正通過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戶”的發展模式,與養殖黑驢龍頭企業簽訂包銷協議的方式,帶領農民奔小康。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8月,該村由幫扶單位鄂爾多斯市商務局協調項目資金50萬元,共引進受孕基礎母驢36頭,新建飼養棚圈占地1000平米,雇傭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舍飼圈養。 在楊光看來,該項目不僅成為農牧民的“致富驢”,更是當地產業結構優化的帶動項目。 他認為,隨著該項目的漸次深入發展,這里所有的貧困戶都會很快過上小康生活,“一些已脫貧的貧困戶,現在已經迎來揚眉吐氣的時刻。”(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