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種種嶄新體驗,源自不斷迭代的“中國創造”。 高清攝像頭、智慧屏、麥克風陣列……2021年春節,北京一家火鍋店的“云包間”火了。在這里,顧客可與親友異地“云聚餐”。種種嶄新體驗,源自不斷迭代的“中國創造”。 “十三五”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國內市場不斷壯大,持續支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時期,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歷史任務,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將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新發展格局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和會外的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卷首語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意味著,新發展格局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遵循。“新發展格局”理所當然地成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高頻熱詞。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一個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歸根到底要走自己的路、要自主發展、要靠民族的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歷史性地推動中國以更新的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創造新的時代輝煌、鑄就新的歷史偉業! 1、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勁,再上臺階,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 事非經過不知難。“突破100萬億元,不只是單純的數量遞增,還是由諸多量變積累而引發的質變。”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講席教授金李委員指出,“百萬億元的巨大體量,不僅意味著支撐中國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發生改變,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理念、運行模式、支撐動力、增長節奏等都將發生深刻而持久的變化。” 世易則時移,時移則備變。“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而且能夠實現內部可循環,同時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并帶動外循環。”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永恒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委員說,“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西安大唐芙蓉園 新華社發 2、最大限度挖掘消費市場潛力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一連串喜人數據涌現: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6.6億件,春節檔電影刷新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全球單一市場周末票房等多項世界紀錄。消費市場的潛力也引發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作為一個廣受關注的指標,春節假期消費市場的亮眼表現具有積極意義。”金李委員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最近5年,消費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0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超過55萬億元。民進安徽省委會專職副主委王容川代表指出,“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中國乃至世界的消費生態正在重塑”。 “構建新發展格局,亟須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把消費市場潛力最大限度挖掘出來。”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建議。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并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循環。”楊永恒說,“中國要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既實現自身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發展,也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3、打通“技術堵點” 解決“卡脖子”問題 “嫦娥”探月、“北斗”組網、“神舟”飛天、“天眼”巡空、“蛟龍”入海、“鯤龍”擊水……“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創新成為代表委員們交流的重要話題之一。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翟美卿委員說,“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進一步加強科技開放合作,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最大程度吸納國際創新資源,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重要舞臺。”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要通過科技創新解決制約我們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打通‘技術性堵點’。”王容川代表建議,“‘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增強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陳耀說,“必須在‘卡脖子’問題上加大投入,打破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瓶頸制約,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在實現中國夢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在于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金李委員表示,“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確保我國經濟始終充滿朝氣地發展下去,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確保‘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07日 07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