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著一把軍號。它長33厘米、寬10厘米,金色號身上布滿了綠色的銅銹。看似普通的軍號,為何會被列為館藏一級文物?因為它是決戰時刻沖鋒陷陣的精神指引,更是生死關頭轉危為安的制勝法寶。 這把軍號曾經的主人,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二級戰斗英雄鄭起。1951年1月,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釜谷里戰斗中,鄭起所在連隊奉命奪取和守衛釜谷里南山陣地。戰至3日下午,全連彈藥耗盡,班以上干部全部犧牲,僅剩7人繼續戰斗。敵軍再次發起進攻時,司號員鄭起吹響了這把軍號。聽到氣壯山河的號聲,敵人驚慌失措,一時難辨虛實,以為志愿軍要發起沖鋒,紛紛掉頭撤退。“一把軍號退敵兵”,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傳奇之一。 號音激昂,承載著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標注著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曾在回憶錄里這樣描述志愿軍的軍號:只要它一響起,共產黨軍隊全部不要命地撲向聯軍,每當這時,聯軍總被打得如潮水般潰退。的確,當沖鋒號聲在戰場上響起,志愿軍官兵就會不怕一切犧牲、不顧一切困難,堅決完成戰斗任務。視號令重于生命的志愿軍,讓敵人膽寒。談起當年的事跡,鄭起總會說:“那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志愿軍戰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震懾住了敵人。” 號音悠長、穿越時空,伴隨著人民軍隊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南昌起義的槍聲、井岡山上的星星之火、六盤山中的“紅旗漫卷西風”、占領南京的“百萬雄師過大江”……紅色足跡所到之處,皆有軍號聲聲威震四方。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在寧夏拍攝了一張名為《抗戰之聲》的經典照片。那個氣宇軒昂、英姿勃發的“號手”,把紅星照耀下奮發不屈的中國軍人形象傳遞到了全世界。只要人在、號在,底氣便在、陣地便在,斯諾由衷贊嘆:“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 戰爭時期,軍號是沙場點兵的“武器”;和平年代,號聲是令行禁止的紀律。在風雨如磐的革命道路上,人民軍隊聽令而行,堅信“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上,三軍將士聞令而動,把號令意識融入軍魂、注入血脈。隨著我軍司號制度恢復和完善工作全面展開,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再次吹響軍號,在歷史榮光中激揚“向前!向前!向前!”的壯志豪情,賡續“永遠跟黨走”的紅色傳統。 新長征路上,高昂的旋律回響在一個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革命軍人的誓言分外響亮。英雄屹立喀喇昆侖,他們說“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逆行出征奔赴武漢,他們說“疫情面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誓死不退”;抗洪搶險晝夜不息,他們說“別怕,有我在”;練兵備戰枕戈待旦,他們說“時刻等待祖國召喚”……嘹亮軍號奏響時代強音,雄姿英發的人民軍隊必將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