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涇陽:抗戰時期青訓共御敵 如今花開月正圓--社會·法治--人民網
2021-06-11 10:27:24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吳靜 作者:孟植良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人民網 孟植良 攝 人民網咸陽6月10日電 (孟植良)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戰時青年干部學校到現在熱鬧的紅色旅游……今天的陜西咸陽市涇陽縣安吳村,已成為一個紅色基因鮮明的美麗村莊。 陜西省中部的涇陽縣因地處涇河以北而得名,擁有33萬人口的縣境內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的鄭國渠以及全國最高古磚塔—崇文塔。除了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址外,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上萬名革命青年的“安吳青訓班”也坐落在當地的安吳鎮安吳村。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為適應抗戰需要和廣大愛國青年抗日救國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出面,在國民黨統治區陜西涇陽縣安吳堡創辦戰時青年干部學校。朱德擔任青訓班的名譽主任,馮文彬為班主任,胡喬木為副班主任。安吳青訓班從1937年10月11日創辦,到1940年5月撤離回延安,共兩年半時間,舉辦了14期,組建連隊127個,培訓學員1.2萬多名,為抗日青年運動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近年來,安吳村充分挖掘安吳青訓班紅色資源,搭建紅色教育大課堂,建設紅色教育實訓基地。組織村“兩委”干部、駐村第一書記、老黨員、老干部開展紅色教育專題培訓。編排設計《青訓班的一天》,讓參觀人員沉浸式體驗青訓班艱苦奮斗精神風貌,使紅色教育深入人心。 安吳村“生態游、鄉村游、紅色游”持續火熱,相關文創產品和周圍餐飲服務業也受到了外地游客的追捧。村民程勇峰原有500多畝紅薯種植基地。近年來,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他結合自身特色,在當地開了一家集麻辣粉原料生產、加工、售賣為一體的麻辣粉小店。談到小店的生意,程勇峰表示,“現在一年有七、八十萬的收入,節假日更是忙不過來。” 在發展旅游業、服務業的同時,涇陽縣根據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西紅柿等蔬菜產業和茯茶產業,帶動當地人的收入。“涇陽縣是蔬菜大縣,尤其是西紅柿產量占陜西全省的20%以上,當前我們對西紅柿進行標準化定制,著力打造涇陽’陜西西紅柿第一縣’。” 涇陽縣委書記張渭談到當地發展時表示, “在鄉村振興中,我們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吸引社會資本,使當地居民能夠自身‘造血’,實現長久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