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丨敢為天下新——長株潭自主創新新現象觀察
2022-04-02 16:08:5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尤洋鑫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長沙4月1日電 題:敢為天下新——長株潭自主創新新現象觀察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劉芳洲、謝櫻 前不久,我國首列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磁浮3.0列車成功測試。這列外形炫酷、貼地“飛行”的磁浮列車,產自湖南省長株潭都市圈制造名城株洲市。 軌道交通與裝備制造,是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托起的兩大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示范區成立以來,以“敢為天下新”的精神投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超級雜交水稻、超級計算、深海、空天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制出最強起重能力履帶起重機、硬巖盾構機等“大國重器”。 新銳力量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北京冬奧會點火儀式上,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電動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將運動員送向火炬臺。作為從“小作坊”成長起來的“小巨人”,“星邦智能”擁有裝備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數字化智能工廠。 3月初,致力于種業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岳麓山實驗室在長沙開工建設。“湖南在種業創新方面具有獨特的人才、技術和條件優勢,具備建設實驗室的良好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 高新企業和創新平臺的發展,從不同側面折射長株潭科技創新主體活力迸發的新貌。截至2021年底,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6756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0余家。與此同時,位于長株潭的國家級創新平臺達12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則有19家。 根據中南大學“三高四新”戰略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昶團隊的研究,長株潭都市圈擁有的全國百強園區、“獨角獸”企業數位居全國前列,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數字經濟規模與占GDP的比重,在中部六省中居于領先水平。 新穎模式 生態建設激勵創造 在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劉淵教授團隊正持續深化新型半導體器件的基礎研究。“微觀世界”的創新,為“后摩爾時代”半導體器件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湖湘文化有‘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探索精神,湖南注重營造鼓勵創新、創造的生態,讓科研人員埋頭攻關更有底氣和干勁!”劉淵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湖南在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第一生產力”的高位推動,有深化改革、優化環境、集聚人才的新穎模式: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湖南加大對產學研深度合作領域創新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科技孵化器以及后補助支持力度,支持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和創新環境建設項目,長株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覆蓋率接近100%。 ——以財政“小投入”撬動社會“大資金”。近年來,湖南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30%以上,財政資金引導比達1:14,通過集中使用有限資源,凝聚“握指成拳”合力。 ——重構科技計劃管理模式。湖南將執行、監督和統籌規劃三項職能分離,推動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從“相馬”向“賽馬”轉變。打造“一站式”科技服務平臺,建立“卡脖子”技術人才需求目錄和靶向引才、專家薦才等機制,構建梯次完備的人才體系。 科研生態建設,促使長株潭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中形成了創新氛圍。相關研究顯示,去年長沙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40件,位居中部省會城市前列。 新型動能 成果轉化利國惠民 自動避讓行人或障礙物,虛線變道超車,處置復雜突發路況、行進中作業……在長沙的部分街區,一輛輛融合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定位技術的電動智能網聯汽車“Robotaxi”、自動駕駛公交車、無人駕駛零售車、環衛機器人能自動完成上述動作。 “從平時定位、打車、快遞查詢、公交信息、旅游,到應急條件下預警、搜救,乃至未來在無通信網絡情況下接收和發送文字、語音消息,北斗已經無處不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長沙金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國強說。 在湖南大學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使用自主“中國芯”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正為疫情防控提供不間斷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支持。“超級計算機為第一時間尋找密接人群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心總工程師、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卓說。 “北斗”“天河”的亮眼表現,是長株潭新興科技成果利國惠民的縮影。眼下,在長株潭研制的高通量新冠核酸快速檢測試劑、分子移動核酸檢測分析儀等產品或設備正為全球抗疫發揮作用;重金屬廢水生物處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關鍵技術為湘江治理貢獻力量…… “長株潭以全省14%的國土面積、22%的人口,創造了42%以上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這一經濟現象背后的支撐引領,很大程度上來自長株潭所集聚的創新平臺、高新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志堅說,“作為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株潭將加快建設新型實驗室體系和技術創新中心體系,‘自主創新的長株潭新現象’未來可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