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暖心民政繪就幸福底色
2022-05-11 14:51:1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吳靜 我來說兩句 |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承擔著社會建設兜底性、基礎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民政部門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會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等職責,我國民政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面小康成色更足、質量更高。 社會救助兜底線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保證各類特殊困難群眾“一個都不能少”,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編織一張史上最完備的“8+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到“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再到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推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近年來,堅決守住民生底線,努力構建城鄉統籌、制度銜接、運行規范、兜底有力的社會救助體系,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 丈夫喪失勞動能力,妻子患有腦?;景c瘓,兒子離婚后外出打工留下兩個孫子,對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李云英一家來說,生活有些沉重。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去年永豐縣民政局開展農村低保對象審查,加大保障力度。今年5月份起,李云英一家又多了一個低保對象,月低保金達1800元。前不久李云英生病住院,縣民政局還給予其臨時救助4000元。 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如今越來越多困難群眾感受到了“民生溫度”。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年均增長8.9%和13.3%。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均達到或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全國城市、農村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12327.5元、9757.2元。2021年,全國共實施臨時救助1089萬人次,平均救助水平為1147元/人次,比2015年底增長54.3%。 ——努力增進困難群眾民生福祉,截至2022年3月7日,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已分別惠及困難殘疾人1157.7萬人、重度殘疾人1471.7萬人。 ——全面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截至2020年底,全國集中養育孤兒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年1611.3元,社會散居孤兒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年1184.3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65.77%、68.46%。2020年起,25.4萬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首次納入國家保障。 ——改革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體制機制,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國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57.8萬人次,幫助3.7萬人成功尋親,為4.3萬長期滯留人員辦理了落戶安置手續。 一個個舉措、一串串數字,托起了困難群眾的幸福生活底線。“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確保困難群眾同步邁進小康社會,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更好地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泵裾扛辈块L王愛文表示。 守護“最美夕陽紅” 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笆奈濉睍r期,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如何守護“最美夕陽紅”,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時代命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印發關于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到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的通知,再到出臺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養老扶持政策密集落地,一幅“夕陽無限好”的和諧畫卷正徐徐展開。 79歲的胡志蘭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璋塘村村民。與村里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樣,她幾乎每天都來村里的互助養老之家,與這里的老人一起吃飯聊天、休閑娛樂。“以前在家時常感覺孤單,自從村里開辦了互助養老之家,我們天天在這里相聚,大家都很開心?!焙咎m說。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民政局副局長宋士蘭介紹,為給更多農村留守老人創造更好的互助養老環境,他們積極推進“黨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近年來完成了32個農村“互助之家”的建點選址,建成“互助之家”建設點29個;出臺了《青原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0—2025年)》,開展了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建立了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臺賬。 青原區不是個例。近年來,全面推進養老服務快速發展,著力加強特殊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保障工作,我國養老服務事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截至2021年四季度,全國享受高齡補貼的老年人達3184.1萬;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達104.7萬;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達511.8萬;享受綜合補貼的老年人達76.1萬。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登記敬老院1.7萬家,床位174萬張,各類互助養老服務設施13.1萬個;將符合條件的農村高齡、失能等困難老年人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現應養盡養。 激發治理新活力 全面小康是各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康,努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多措并舉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推動人民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跑出加速度。 ——社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全國城市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100%、65.7%,總數達到51.1萬個;信息化手段廣泛應用,養老托幼等多種服務載體不斷涌現。 ——基層民主制度不斷健全,如今絕大多數黨組織書記當選村(居)委會主任,干部隊伍結構明顯優化;村(社)普遍制定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廣泛實行村(居)務公開和議事協商。 ——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國登記認定慈善組織9480個,凈資產規模近2000億元,相關慈善組織為疫情防控募集資金396.27億元、物資10.9億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同時,深入推進社會事務改革和專項行政管理,基本社會服務水平也有了明顯提升。 在一些地方,天價彩禮讓不少喜事變了味。2021年4月份,江蘇省東臺市被民政部列為全國15家婚俗改革實驗區之一。建立家庭式文化宣傳教育站,設立村居婚俗倡導會,深入挖掘地域資源優勢和首批國家非遺“董永傳說”的文化底蘊,堅持糾“四風”和樹新風并舉……如今在東臺,文明簡約的婚俗禮儀正被越來越多年輕人認可。 殯葬服務也在不斷提升。如今,惠民殯葬政策覆蓋全部困難群體,中央預算內投資39.7億元用于支持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引導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節地生態安葬。 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審慎穩妥審核報批行政區劃調整事項,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圓滿完成,共采集地名1300多萬條,為全社會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地名標志導向服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同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當前民政事業發展仍存在不少短板。期待各級民政部門再接再厲,繼續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