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丨綠了、清了、通了、富了——烏江“涅槃”記
2022-05-14 12:59:2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周冬 作者:李黔渝、鄭明鴻
30多年前,因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惡劣,當地陷入“越墾越荒、越荒越墾”的困境,森林覆蓋率不到5%。從1987年開始,海雀村大規模植樹造林,昔日“和尚坡”如今已成萬畝林海,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77%。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風貌(2018年11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海雀村的生態治理是烏江流域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烏江流域承載了貴州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前些年,由于生態脆弱、環保問題突出,烏江曾一度拉響生態警報。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烏江流域生態修復,烏江迎來涅槃重生。 烏江流域擁有磷礦資源富集的磷化工生產基地。烏江治污,難在治磷。 “江水突然變白,手摸著還滑膩膩的。”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的群眾曾向記者反映,污染嚴重時,烏江鎮河段整個江面被污水染成“米湯色”。 經勘測發現,污染源于烏江鎮的一個名為34號泉眼的巖溶泉,泉眼附近的總磷和氟化物超標數百倍,泉眼下游的遵義境內斷面全部為劣五類水質。其污染源頭為距離泉眼16公里的貴州磷化集團生產所排放的磷石膏,磷石膏產生的含磷污水滲漏到地下,通過地下水系從34號泉眼集中涌出流入烏江。 貴州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鐵腕治污”手段攻堅克難,34號泉眼污染治理被列為貴州省環境污染治理“1號工程”。貴州磷化集團安全環保部環保主管王梅說,為解決污染問題,企業在泉眼出水口建起三期污水處理設施,汛期全系統開機,可實現泉涌水1.5萬立方米/小時全部收集處理和達標排放,企業為此投入的環保治理費用達11億元。 |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