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這是“年”的聲音
2023-01-23 12:56:09?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如果說“年”是有顏色的,那么中國人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年”界定為紅色——紅紅火火的喜慶從家家戶戶張貼的春聯、窗花里滿溢出來;如果說“年”是有味道的,那么無數人會想到孩提時的味道——家鄉灶臺上氤氳升騰的煙火氣,媽媽為我們烹制的一道道小炒?!澳辍辈粌H占滿了我們的眼睛,充盈于我們的口鼻,其實也回響在我們的耳際。 那么“年”的聲音是什么?對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想到的就是“噼里啪啦”不絕于耳的鞭炮聲。“爆竹聲中一歲除”正是“年”世代傳揚的聲音形象。然而,“年”的聲音卻并不僅止于爆竹聲聲,作為幾乎與中華文明源流同興、承載著鮮明文化特質的最重要節慶,它的聲音更應當彰顯民族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文化聲音化的標識。 放耳域外,每當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響起,律動中多瑙河仿佛展現面前,瞬間將聽者帶至奧地利;而英國作曲家埃爾加的《威儀堂堂進行曲》已成為眾多典禮的儀式性音樂,被譽為“英國第二國歌”。這些音樂佳作以動人旋律、多彩和聲,將自身的民族文化內涵有聲地傳播開來,其所出現的典型場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倫敦逍遙音樂節等節慶活動也得以跨越地理藩籬、超越文化隔閡,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動人的聲音景觀。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笙歌間錯華筵啟,喜新春新歲”,我們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從來都伴著中國樂聲。舞獅戲龍的鑼鼓喧天是中國打擊樂極致熱烈的情感迸發;嗩吶聲中的秧歌旱船是勞動人民比歌賽舞的喜悅表達。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的侗族大歌,高亢奔放、聲振山谷的苗族飛歌,拉手成圈、踏歌而舞的藏族鍋莊……這些氣質各異但同源同流的樂音,都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歡慶佳節的聲音。 今天,“年”的聲音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感受到。2023年春晚上的一曲《百鳥歸巢》,讓“南音”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煥發魅力——這是“年”富有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聲音。國家大劇院2023新春音樂會上的《多嬌的江山》,以京劇與交響樂為載體實現了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互鑒,唱出壯闊時代景象——這是“年”具有中國當代氣魄的聲音。 今天,“年”的聲音正在更多情境更大范圍中傳遞。2023年春節期間,北京以“大戲看北京”為文化名片,推出8個板塊1700余項1萬余場活動,其中包括各種類型、題材共244臺1687場高品質演出。中央民族樂團“青衫渡、儷人行民族室內樂組合”、中央歌劇院“游吟詩人重唱團”等一眾“國家隊”青年藝術家們也紛紛入駐互聯網平臺,人們拿起手機就能與這些國家級藝術家們共享“年”的聲音。在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萬千鄉村的文化活力正在被喚醒,“年”的聲音不再僅僅是廟堂之上的陽春白雪,更成為尋常人家的文化陪伴。 農歷癸卯兔年,讓我們都來聽聽“年”的聲音,感受“年”的味道,這聲音是爆竹聲聲、街市喧喧、老人們的叮囑、孩子們的笑鬧、鄰居們的家常組成的生活之聲,更是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音樂之聲,傳遞著歷史感與自豪感、獲得感與幸福感,最終熔鑄成新時代向世界傳播的中國聲音標識。 (作者:牟笑飛,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