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聯通南北、河城共生 來這里感受我國古代水利大智慧
2024-12-31 22:26:0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翁晗 我來說兩句 |
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2014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淌2500余年的浙東運河,至今仍在水利、航運、文化、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天的《文化中國行》讓我們一起走進浙東運河博物館,了解古運河的演變歷史,感受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總臺央視記者 俞悅:“舟船通海嶠,田種繞城隅”唐代詩人元稹在紹興留下詩句,贊頌浙東古運河上的水工設施和兩岸風光。如今,浙東運河博物館將千年水脈通過文物、沙盤、影像等豐富載體,流淌在9000多平方米的展陳中。 走進博物館大廳,巨幅的《浙東運河水利形勝圖》浮雕便呈現在眼前,讓人仿佛置身于千年運河的歷史畫卷中。浙東運河始于春秋時期的山陰故水道,西起杭州西興,向東經紹興至寧波入海。運河沿岸人民一生與水打交道,他們用水、治水、管水,創造和發明了許多用于水事活動的工具,守護一方百姓平安,也展示著我國古代城市水利的獨特智慧。 浙東運河博物館副館長 王羽婕:這一塊春夏秋冬四季的水則碑,古時它就是用來監測我們運河的水位的,來通知管理斗門的人,開閘或者關閘蓄水。我們江浙地區因為夏季雨水多,所以它的監測水位會比春季高一則,大概是10寸。 由于浙東運河沿線地貌水系復雜,水工類型豐富,經過歷代探索積累,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完備的水利水運管理體系。站在“紹興三江閘”水利工程模型前,館長告訴記者,這個明代修建的大型擋潮排水閘,共設28孔,改善了當時山會平原的水利和航運條件。 浙東運河博物館副館長 王羽婕:三江閘閘長108米,閘底用巖石砌成,石間以榫卯結構連接,上面架了石梁。又可以啟閉,就是蓄水和放水,又可以做通車用,通過監測水則碑上的水位來判斷是否需要開幾孔放水,三江閘建成后它對于整個運河的水位的穩定,包括最后我們蕭紹地區為什么會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大的。 去年9月正式開放的浙東運河博物館運行一年多以來,已吸引海內外游客近40萬人次前來“打卡”體驗。博物館還組建了外文講解隊,來自摩洛哥、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的10名留學生輪流“上崗”,開始了他們的講解員工作。 李華是來自紹興文理學院的留學生。大運河畔古今交織、河城共生的風貌,讓他成為運河文化的超級“粉絲”。 沿著漣漣水脈,浙東運河博物館團隊的講述還在不斷上新,他們說,要把大運河的綿長與壯闊講給世界聽。 (總臺央視記者 俞悅 方可圓 林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