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北斗”、物聯網……智慧農業成為田間地頭新常態
2025-04-24 17:19:53?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翁晗 我來說兩句 |
央視網消息:隨著氣溫回升,黑龍江春耕生產正全面鋪開,截至4月21日,旱田播種面積已達77.4萬畝。今年,當地的春耕都有哪些新變化? 記者來到黑龍江肇東市的一處玉米播種現場,可以聽到現場機器轟鳴聲,這正是春耕最熱鬧的聲音。在記者身后,有兩臺播種機正在田里作業,播過的田壟筆直如尺。咱們先來說說這個播種機,它可是帶著"北斗導航"的高科技裝備,駕駛室里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播種深度、距離、行駛軌跡等。播種機采用氣吸技術,讓每一粒種子都能精準定位,株距均勻、深淺一致,每畝播種密度能穩定在6500株左右。以前肉眼看、憑經驗播種,現在是靠科技精算,真正實現了"精播到厘米"。在播種機旁邊還有鎮壓機緊隨其后,把剛播完的土地輕輕壓實。這鎮壓機就像給種子蓋了層“保護被”,可以有效保持土壤墑情,讓種子能更好地發芽生長。 在這個示范區,除了有大型機械,還有精細化的管理。扒開這個表層土,就能看到這根黑色滴灌管,這就是水肥一體化的"毛細血管"。肇東市作為全國玉米單產提升示范縣,現在有20萬畝鋪上了這套系統。玉米是高耗水的作物,以前澆水靠漫灌,浪費水還容易爛根?,F在通過這個系統就能隨時調控,下雨少就多滴點,雨水多就暫停,肥料也能按不同生長期精準配比,起到了節水節肥的作用。 再看這邊,這里有六個像"小哨兵"的設備,它就是土壤水熱傳感器,土壤的含水量、溫度,掃碼就能實時查看。這些數據就可以指導種植戶,什么時間可以播種,需不需要灌水等。同時,還有記者旁邊的小型氣象站,還盯著風速、降雨量、光照時長等等,再加上多光譜無人機掃描到的數據,所有的這些信息全部傳到后臺AI模型,就可以自動生成種植建議。比如現在屏幕上就顯示,目前土壤墑情良好,滿足春播作業條件,適宜進行播種。依靠這些科技力量和先進的種植技術,去年這里的玉米單產就突破了1000公斤,讓“噸糧田”從目標變成了現實。 從當地農業部門了解到,今年,肇東市玉米計劃播種面積是305萬畝,5月中旬前將全部完成播種。 黑龍江:攪漿整地全程無人化 科技助力高效耕作 在黑龍江,除了旱田播種,水田也在加緊春耕生產。農情調度顯示,截至4月21日,水稻育苗已超九成,預計五月初開始插秧。 在黑龍江墾區七星農場,兩臺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攪漿整地機車正高效作業。這是由國產自主研發的新型智能農機,通過整合耕旋、碎土、打漿及平地等功能,可實現水田整地環節的全程無人化。 近年來,七星農場依托物聯網技術,建設了覆蓋126萬畝耕地的農業大數據監測網絡,將北斗自動駕駛系統與多個生產環節融合,實現了全程智能化,為智慧農場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河北成安:“三良”齊驅 棉花春播有序推進 隨著氣溫升高,河北邯鄲成安縣迎來了棉花播種的黃金時期。今年,當地通過良機、良種、良法協同發力,為棉花高產穩產打好基礎。 在成安縣連片的棉田里,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播種機正按照預設模式進行精準作業,播種、鋪膜、滴灌鋪設等工序快速完成。 為了從源頭上提升棉花品質,當地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引進和培育了一系列適合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優質棉花品種。同時,推行水肥一體化技術,根據棉花不同生長時期的需求,精準供應水分和養分,提高了水資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今年,成安縣棉花種植面積約4.2萬畝,目前已陸續進入播種期,預計五一之前可全面完成播種任務。 江西贛州:小田變大田 “大托管”實現增收 江西贛州丘陵山地眾多,為破解土地“零碎化”、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等難題,贛州在全市推廣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改革試點,通過統一托管、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 在贛州市寧都縣青塘鎮這片早稻種植示范基地里,工人們駕駛插秧機在農田里穿梭作業。今年,當地將零散土地進行平整改造后,統一托管給種糧大戶進行規?;N植。在寧都縣東山壩鎮,這里的農田也經歷了同樣的改造。其實,在土地平整改造、統一流轉前,當地不少村民還是心存疑慮的。 針對村民的顧慮,當地開發了電子證照查詢系統,農戶可以在線查詢、隨時打印原先承包地的空間位置、真實面積等詳細信息。即使承包地統一規整后,農戶也能通過憑證,在改造后的地里認領同等面積的土地繼續耕種。 自2023年開展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改革試點以來,截至目前,贛州已在1225個試點村推行“小田變大田”模式,改造面積44.68萬畝,全市培育50畝以上種糧大戶1.42萬戶,試點村種植主體畝均實現增收300元以上。 湖北:低空經濟賦能 智慧農業展新圖 隨著低空經濟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智能作業已成為湖北田間地頭的新常態。麥田上空、柑橘園里,無人機培訓基地,一場探尋低空經濟與鄉村發展的互助變革正在悄然興起。 在荊州松滋的百畝麥田上空,最新款T100植保無人機正以四軸八槳的穩定姿態巡航作業。今年春管以來,松滋市共投入400臺農用無人機,同比增加近25%,作業效率大大提升。 在宜昌秭歸縣的柑橘園里,軌道“小火車”往來穿梭運輸果實,無人機在果園上空頻繁起降,“陸空協同”的智慧農業生態已然成型。為了讓無人機更好地發揮作用,今年,秭歸縣在柑橘主產鄉鎮啟動了農用無人機充電站網絡建設,計劃建成無人機充電樁1000個。 低空經濟的火爆也讓無人機培訓市場迅速升溫。鄂州華容區的無人機培訓基地里,一場“新農人”培育計劃正在火熱進行。 為了降低農戶購機成本,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將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補貼比例最高可達30%。從最初的試點示范到如今的大面積推廣,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到施肥播種、農田測繪、農業保險勘察等多個環節,無人機正以其高效、精準、智能的優勢,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寵”。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