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三峽夷陵移民村之變:從“移居”到“宜居”
2025-07-22 22:31: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雨文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宜昌7月21日電 題:三峽夷陵移民村之變:從“移居”到“宜居” 作者 郭曉瑩 商桑 清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口村的山頭熱鬧起來。夏橙采摘銷售剛結束,橘農便開始了繁忙的夏管工作。果園里鋪上了軌道,安裝了灌溉系統,橙子不愁銷路。三峽移民杜遠新笑著說:“這是靠好政策扶起來的好日子。” 老杜口中的“好政策”指的是三峽后續政策和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十多年來,地處三峽庫壩區的夷陵借助后續后扶政策資金,重點扶持就業增收帶動性強、持續性好、具有競爭優勢的綠色低碳產業,實現了從“靠山吃土”到“靠山吃果”,從“外出打工”到“家門口致富”的變化,繪就了一幅移民安居樂業、產業興旺的富美新畫卷。 一棵茶樹,撐起一片希望 盛夏時節,距三峽大壩僅2公里的落佛村迎來夏茶豐收。這片生態茶園,背后隱藏著一段關于“讓移民種茶種出好生活”的故事。 “落佛村種茶歷史悠久,我們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資源特色,以增加移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謀劃產業項目。”落佛村黨支部書記望家焱說,在實施三峽后續項目后,該村建起生態立體茶園,引導扶持村民進行茶樹品種改良,對茶園進行提檔升級,并配套旅游基礎設施和民宿改造。短短十余年間,落佛村成為聞名全國的早市茶基地。 如今,落佛村種植茶葉1100畝,年產值達1500萬元。該村還通過大力發展精品果園、小水果采摘、農家樂民宿等產業,打造“品茗嘗果觀江”的特色鄉村旅游線路,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生態茶園猶如綠色銀行,為移民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而小溪口村的變化,只是夷陵眾多壩區鄉鎮中一段普通而鮮活的縮影。 一只果籃,串起一條產業鏈 從山坡到果園,從果園到市場,過去要靠肩挑背扛,而現在,小溪口村果農腰桿挺直了。杜遠新指著對面山坡上的軌道運輸車說:“現在這軌道一路下山,5分鐘一車,成本、效率完全不一樣。” 據了解,杜遠新家8畝橙園,去年收入30萬元,還順帶幫鄉里鄉親賣了100多萬斤次果,成了大家公認的“賣橙能手”。 柑橘是庫壩區村民離不開的“搖錢樹”。小溪口村黨支部書記向東告訴記者,依托后續資金,小溪口村重點打造精品橘園,鋪設管網2萬多米、修軌道4000米,大大節省了柑橘的管護和運輸成本,果園畝產、果品品質雙提升,果農收入水漲船高,移民收入實現了“十年翻番”。 如今,夷陵“三峽桔都茶鄉”名號響亮,全區柑橘種植面積超20萬畝,壩庫區人均果業收入占農民收入三成以上。 一張文旅圖,鋪開一幅畫卷 走進太平溪鎮許家沖村,入眼便是修葺一新的民居、花木掩映的巷道和沿江延伸的茶谷步道。這里,是三峽后續后扶資金的又一“落筆之作”。 “以前房子破,路難走,村民矛盾多。”村干部這樣形容過去。該村先后投入7000余萬元后續資金,修路、建廣場、改民居、興產業、育旅游,一步步把山村變景區,把“移民戶”變“民宿主”。如今村里38家文旅企業提供崗位200多個,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三峽移民謝蓉依托后扶培訓,開起非遺繡坊“艾手繡”,村民望運平創辦茶葉合作社“雙獅嶺”,以產業帶就業,讓移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如今,依托后扶資金,夷陵區打造了“三峽茶谷”“百里茶廊”,串聯起宜紅茶園、觀光果園、民宿客棧,農旅融合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 “通過后續后扶工作,三峽庫壩區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產業升級加速推進,移民也逐步適應當地生活,融入遷入地環境。”夷陵區副區長覃亮說,截至目前,該區累計實施三峽后續項目141個,落實專項資金14.54億元,目前136個項目已完工,5個項目在建。以小溪口村精品橘園和落佛村生態茶園為代表的產業扶持項目,有效促進了農旅產業深度融合,為移民開辟了更廣闊的增收渠道。(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