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廣電轉型發展 專家浙江共話全媒化人才培育
2018-10-29 09:46: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周樹華發表演講。 校方提供 攝 嘉賓們聚精會神聽取報告。 校方提供 攝 中新網杭州10月28日電(童笑雨)新媒體、互聯網 、小視頻……一波波科技風潮,將媒體行業沖向轉型、創新的潮頭。10月28日,懷著對廣播電視教育的關切,海內外的專家齊聚浙江杭州“走向廣播電視3.0時代“高峰論壇,為廣電人才培育和專業建設建言獻策。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在融媒體時代,人才是實現廣電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日前,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了《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要增設20個國家級新聞傳播融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培養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如何培育出“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全媒化人才? 在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邵鵬看來,高校要為學生們提供多專業鍛煉,更要為他們提供試錯的勇氣和容錯的環境。“除了拍攝、剪輯等課程,目前我們還為學生開設了無人機教學和新媒體品牌等內容,讓他們參與紀錄片拍攝,從而適合在多平臺傳播。” 此外,他表示,全媒化人才不僅要“下筆能寫、攝像能扛、照片能拍、片子能剪、軟件能用”,更多的還是要培育“全媒體“意識。“不是什么內容都適合通過新媒體傳播,不是什么作品都必須用‘另類’形式來吸引眼球。” 雖然技術是全媒化人才的標配,但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樹華提出,全媒化人才更要學會“講故事”。用美國依隆大學副教授VicCostello的話來說,就是要把握電視新聞視覺敘事中的問題導向、人性導向、行動導向以及情感導向,即把握時間、范圍、結構、聲音等微觀敘述的使用方法。 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曉紅提出,高校在人才培育上,更要注重特色化。“未來的媒體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要傳播自己的聲音,就要堅持傳播立場,擁有自己的特色。” 與此同時,她說,“鐵肩擔道義”仍是全媒化人才不可或缺的,它不會因為傳播方式變化而改變。“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傳播技術手段在變,但新聞傳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屬性沒有變。前者培養新聞職業人才,后者塑造公民完善人格。” 她說,沒有好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不了好的全媒化人才。大學精神之要義,就在于培養“準傳媒人”獨立思考之素養、家國情懷之責任、批判質疑之勇氣、創新實踐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變革中有定力,在創新中有堅守。(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