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一路走來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1949年10月21日出生于特拉維夫,小名“比比”。父母都是立陶宛移民,均為堅定的猶太復國主義者。
1963年,14歲的內塔尼亞胡隨在賓夕法尼亞州任教的父親移居美國,高中畢業后回以色列服兵役5年,因作戰勇敢獲上尉軍銜。1973年復員后回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建筑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內塔尼亞胡能言善辯,講一口地道的美國英語。
1967年,內塔尼亞胡的哥哥約納森,隨所屬突擊隊長途奔襲烏干達,搶救被劫持的98名猶太人質,在行動中殉職。這極大地改變了內塔尼亞胡的生活,他決定投身反恐事業,成立了“約納森研究所”,致力于打擊恐怖主義。在他組織的一次反恐會議上,他結識了以色列駐美國大使摩西阿倫斯,并從此真正走上了從政的道路。
1983年,他作為代表團成員參加美以戰略協定談判,初露鋒芒。翌年,他被任命為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成為以色列最年輕的大使。1988年內塔尼亞胡進入議會,任副外長。1994年,他成為利庫德集團新舵手。1996年首次總理直選中,他提出“ 安全換和平”對陣“土地換和平”,迎合民眾對安全的渴望,出人意料地戰勝德高望重的前總理佩雷斯,成為以色列最年輕的總理。
他盡管立場強硬,但上臺后很務實,期間實施和平協議,達成希伯倫和懷伊協議,大幅降低恐怖活動。而在利庫德集團內部,他和沙龍稱得上是老對手,曾互換過總理和外長位置。因強烈反對沙龍的單邊撤軍計劃,沙龍憤而退黨,組建了前進黨。利庫德集團也因此跌入低谷,在2006年的議會選舉中只得到12席。在哈馬斯控制加沙后,利用選民對安全形勢的不滿,利庫德集團東山再起,內塔尼亞胡又一次站立潮頭。
聯合政府的脆弱平衡
在工黨決定加入執政聯盟后,內塔尼亞胡的新政府將具備跨越左翼和右翼的特點,并且在議會中占據簡單多數。但分析人士認為,執政聯盟內部由于政治理念、黨派利益以及領導人個性差異,決定了聯合政府的脆弱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3月24日工黨內部投票顯示,13名議員中差不多有一半反對加入執政聯盟,因此有評論說,內塔尼亞胡得到的是“半個工黨”,可能靠不住。“我不怕比比,”在投票前巴拉克直呼內塔尼亞胡的小名,說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遮羞布”。
而且,新政府中不只工黨與其他黨派理念不同,“家園黨”與宗教政黨沙斯黨之間的矛盾也不小。 “家園黨”還因對阿拉伯人態度強硬,被認為是極右翼,主席利伯曼被視為“種族主義者”。內塔尼亞胡1996年初第一次擔任總理時,就是靠國會中的極右翼微弱多數維持執政。這次得到“家園黨”的支持得以組閣,內塔尼亞胡向“家園黨”傾斜,不得不承受一定的政治風險。
可以預見,日后的執政聯盟內部,勢必會在國家安全、外交政策、財政管理等諸多重要問題上產生分歧,內塔尼亞胡的平衡術將遇到嚴峻考驗。
在新內閣中如何平衡各黨派利益,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按照達成的協議,除“家園黨”主席利伯曼擔任外交部長外,工黨領袖巴拉克將出任國防部長,而在有限的內閣部長職位上,據報道加入執政聯盟的三黨已經分走14個,利庫德集團內部和其他右翼小黨已出現怨言。
此外,來自外部的政治壓力,特別是美國奧巴馬政府的中東外交政策走向,將會給內塔尼亞胡的執政帶來牽制。據報道,奧巴馬政府將繼續致力于推動建立巴勒斯坦國,并且促使巴以和平相處。這與內塔尼亞胡表示致力于“經濟和平”,淡化和回避政治問題還有不小的距離。在伊朗問題上的強硬姿態,與奧巴馬和伊朗直接對話的主張也會產生矛盾。但是,如果內塔尼亞胡在巴建國以及伊朗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那么,他很可能在國內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 ![]() |
- 2009-03-25以色列工黨表決同意加入內塔尼亞胡執政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