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擺攤,不如說在閑聊,買者和賣者平時就是街坊,大家都穿著隨便,趁著這個機會三五成群地拉拉家常,順便計劃一下明天怎樣慶祝,不時迸發出快活的笑聲。這是城市里的“村落”,卻和我們頭腦里“城中村”的印象相去甚遠,相比于新宿、銀座的腰板筆直腳步匆匆,這里無疑是松弛與緩慢的。
神社的一側是舞臺,第二天會有本地居民的演出,舞臺再繞過去有一個小小的靶場,穿得像圣斗士一樣的孩子們剛剛散去,作為儀式的一部分,他們可以在這里練習射箭,正中靶心就意味著他們的目標將要實現。神輿停放在路邊臨時搭建的木臺上,明天,町會組織的志愿者們,要抬著它“哇嘯哇嘯”地巡游鄰里——或者說,“氏神”管轄的范圍。
從宗教意義上說,神輿巡游是讓守護神視察并降福于所在地區,但日本人早就習慣從這樣的儀式中各取所需。忙碌的上班族好容易閑下來,帶著孩子看看熱鬧;主婦們參與準備紅豆飯的義務勞動,順便增進鄰里感情;扛著神輿的小伙子們,會試圖帶著它游行到社區的邊界,隱隱有和鄰近社區叫板的意味;年長的町會干部們,則希望每一回巡游,都能增進人們對社區和傳統的認同。白巖議長在這里碰到了另一位老人,他是總武線龜戶站附近一個町會的會長。和三丁目相比,龜戶站周圍更多的是大型住宅公團,“團地”生活容易老死不相往來,老人希望利用合辦節慶的機會,把更多的“團地族”與傳統儀式銜接起來。
佐藤先生在抱怨一件類似的事情,“現在老是強調個人隱私,町會干部好多事情不敢問了,比如吧,我們要搞一個敬老協會,讓75歲以上的老人參加,可是人家的年齡就不太好問,于是我們只好猜:那個老太太應該有75歲了吧,那就請她參加……”
龜戶地區老人生活與整個日本并無大的不同。如果加入了國民年金,退休以后每個月可以領25萬日元(約合2萬人民幣)左右,如果是大公司職員,這個數字可以達到40萬日元,加上日本家庭一般存款較多,所以多數老人生活優渥,用佐藤的話說,“在社區活動之外,每天做做操、散散步、遛遛狗,還經常旅游”。有趣的是,在談到自己買馬彩這個愛好時,他頗有些不好意思:“這個不得體……中國的老人比我們要有追求吧?”
下午4點,佐藤先生開車帶我們去往夏末大會的主會場——龜戶中央公園。這是一次聯合了龜戶22個町會的更盛大的節慶,包括了神輿巡游、防災體驗、模擬販賣、納涼大會、花火大會等等,預算超過700萬日元,“行政很壞!區役所只肯出一半的錢,剩下一半,除了各町會從會費中拿,還要請企業來贊助。”
請來的企業多是某某料理店、某某紀念品商店、某某會計所,做的都是街坊生意,每家出2萬日元贊助,然后在明黃色的活動手冊上登一個豆腐塊廣告。今年節慶要放煙花,“目標一千發”,可是贊助沒拉夠,只能放600發,他們也不在意,仍然高高興興地寫“花火大會贊助感謝”。
5點,太陽沒那么毒辣了,小攤販的生意也來了。他們中的多數人是專做節慶生意的露天商,打著大阪、廣島、北海道特色美食的招牌,空氣中彌漫著章魚燒和爆米花的香味,有點中國廟會的感覺。陸續前來的市民不少穿著“浴衣”(一種較輕便的和服),他們買些小吃,在草地上鋪塊塑料布,架個小桌板,就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這場景,和數十年前,甚至數百年前的場景沒有什么兩樣,也許,日本想象力豐富的“怪談”就是從這里誕生的吧。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中央公園的燈籠亮了起來,一群穿著正裝、領導模樣的人進場,他們在兒童鼓樂隊的引導下前進,偶爾舉手向草坪上的市民打個招呼。市民們繼續喝著啤酒,吃著燒烤,偶爾也給他們鼓鼓掌。領導們繞場一周后,坐到了舞臺上,兒童鼓樂隊開始一首一首演奏樂曲,聽起來全部是似曾相識的日本動畫片主題歌,每奏完一曲,臺上的領導都要微笑著鼓勵一下,看起來有一種令人忍俊不禁的與民同樂氣氛。之后是領導講話,區長、議長和本地政治新星依次登場,說的無非是要團結起來,讓龜戶更美好之類的話,也沒幾個人在認真地聽,倒是舞臺下方那綠油油的宣傳標語更有意思:“防中暑,要喝有鹽分的水!”
演出在7點準時開始,22個町會的婆婆媽媽們依次登場,都穿著和服,蹬著木屐,跳著節奏緩慢的傳統舞蹈。臺上跳得起勁,臺下的“浴衣”們也不遑多讓,披著殘留的“夕燒”(夕陽),踩著音樂的拍子加入了草坪上的集體舞,踩地、抬腿、半轉身……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從空中往下看,他會看見一個幾百人手挽手圍著的巨大圓圈,在慢慢地逆時針轉動呢。再過一個多小時,天黑透了,人微醺了,舞跳累了,花火會倏地升上夜空,開出600朵璀璨的花兒來。
“以節慶之名”是這一切的契機,人類學家早就注意到日本人對“即時傳統”的偏好,他們擅長借用各種傳統符號——它可能是本地神社某個古老的儀式,可能是“下町”家長里短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日本文化中對易逝的美好事物(譬如櫻花和花火)的迷戀——來覆蓋新的環境,從而創造出人們對一個自治的鄰里的認同:這里是江東區,這里是龜戶,這里是龜戶三丁目。不過也有人類學家視野之外的話題,日本杏林大學副教授劉迪提醒本刊記者,中國人看日本,往往只看到它的內閣在走馬燈似地換,卻少有人看到中央政府不穩定之下地方自治體的穩定,“這種穩定的自治能力,是不是日本雖經歷20年經濟不景氣,卻仍然沒有垮掉的重要原因呢?”
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如此和諧地交融在一起,這個高度發達的后工業化國家,并沒有像我們一樣在現代化過程中疾速地拋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另一方面,日本讓我們感覺到,民間社會,是比國家機器更久遠和安定的力量。
(參考資料:西奧多·C·貝斯特《鄰里東京》、張暄《日本社區》、張燕淳《日本四季》、三浦展《下流社會》)
風物新瀉 詩意的農村
正如北京上海不能代表中國,東京大阪也不能代表日本,日本的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地區是何樣貌?新瀉是一個典型。
本刊記者 楊瀟 發自新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