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仇恨之外,這個國家有太多值得中國學習的東西,從歷史到現實都是如此。
距離二戰結束六十多年后,中國擔心民族主義的復蘇讓日本重回右翼、擴張、軍國主義的老路,即二戰前的日本,而日本一些精英人士也擔心現在的中國變成那時的日本,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不過,一些日本人給出的理由卻讓人笑不起來,二戰前的日本,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民族自信心高度膨脹,而皇權與軍人干政卻日益形成了一個政治上獨裁的體制,經濟上富裕而政治上獨裁的國家是最讓人害怕的……
兼聽則明。
你的問題歸你的,我的問題歸我的,出了問題,大家都應該晾晾。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當劉翔在110米欄獲得冠軍時,從事電視轉播的日本記者跑到中國記者席來道賀,對他們而言,劉翔的勝利不僅僅是中國的勝利,也是黃種人的勝利,打破了黃種人在短跑項目上難有所作為的神話。
強調種族意識,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在今天都有政治上不正確的危險,但是臺灣一位知名歷史學家卻點破了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即一個族群里的人越是受了較高的教育,越是精英,他的種族識別意識其實是越強的,這種識別意識不一定導向種族歧視,對這些精英而言,它更傾向于證明自己所在這個種族能否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多的貢獻。
對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而言,日本民族始終是一個伴隨在左右的鄰居和參照系,這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平友好和戰爭傷害,有相當部分都進入了彼此的民族記憶。現今世界上,很難找出兩個國家人種(可能有著共同的遠祖),地理與文化傳統如此接近,心理距離卻如此之遠的例子。目睹小國林立(從人口與面積而言)的歐洲在政治經濟一體化道路上愈行愈健,有著相似文化傳統的東亞數國卻因為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歷史糾葛等原因(其實,這些問題歐洲何嘗沒有過)在一體化整合道路上遙遙無期,不禁讓人慨嘆,這是東亞的悲哀,東亞人的悲哀,東亞智慧的悲哀。
然后你同樣會慨嘆另一個事實,美國人與日本人在二戰中打得不可開交,雙方死傷重大(太平洋戰爭的慘烈絲毫不遜中日戰爭),還有兩顆原子彈之痛,但一俟戰爭結束,美國就在清算罪惡的同時推動和解進程,其中固然有國際情勢變更后國家利益之故,但你亦很難說這與心胸沒有一點關系。
對中國而言,日本是一個貌似熟悉的鄰居,關于日本的話題占據了中國人涉外言論的相當部分,而另一方面,民間對日本的真實的了解可能并不全面與深入。對這個熟悉的陌生人,我們最好的態度是,從了解開始。
太陽照常升起
日本社會雖然面臨很多問題,卻仍舊保持著它的決心、創造力和活力。今天的日本,就像一個困惑的巨人。而從最困惑、最黑暗的日子里尋出新生的源泉,在這個國家古已有之
本刊記者 楊瀟 黃廣明 發自日本
圖/方迎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