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GO的成長經驗
根據日本某NPO搜索網站的消息,目前處于救災一線的民間團體,大多是在阪神大地震之后建立起來的。
“經歷了大地震的洗禮,日本社會非常重視應急救災的專業性。”胡昂表示。
而吉椿雅道所在的CODE組織,曾多次參與國際大災難的救援,包括2006年5月印尼爪哇島大地震、2007年11月孟加拉颶風、2008年5月的緬甸納吉斯颶風、2008年5月中國四川大地震以及2009年4月的意大利大地震。
實際上,CODE只擁有不到10名工作人員。吉椿雅道告訴記者,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下,CODE擁有比較完善的災難應急程序。
“首先我們調查災情,查看各類避難所和災民安置點的分布圖,然后根據災難的情況決定如何派遣志愿者、派遣哪一類專業志愿者到達現場。”他表示。
在CODE志愿者庫中,有心理援助、現場急救、物資調配、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在總部的工作人員根據不同的需求,全面協調志愿者的路線圖。
卡比力江表示,類似這樣工作模式的民間團體,在日本幾乎占了絕對多數,志愿者的專業性對民間組織的工作執行力有很大的保證。
“日本的救災NGO很專業,知道災后什么時期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他們的判斷是,現在不能都進入災區,不能亂傳言,不能亂捐物資,不然會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李妍焱告訴記者。
而除了這些專業的民間社團之外,日本全境幾乎各個町(街道)和社區都有“居民防災議會”的自愿組織,通過政府資金援助和各學術機構的支持開展日常的防災演練。
卡比力江表示,這些已經被列入政府的《防災規劃》中,每5年更新一次。在《防災規劃》中,不僅對政府機構,也對這些群眾組織的作用做了明確規定。
“居民防災議會幫助規劃每個街區的防災區劃圖,讓居民們可以自主找到避難場所。”他表示。
不過,胡昂告訴記者,盡管民間團體目前在日本很是活躍,但仍然“處于無序狀態,很多工作人員沒有固定收入,生活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