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于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輔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曾經被認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1986年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
1986年4月26號當地時間1點24分,位于烏克蘭北部切爾諾貝利核能發電廠發生嚴重的核泄漏及爆炸事故。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輻射量相當于500顆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大約有16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輻射。事故導致31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于放射性物質的長期影響而致命或患有終身疾病。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污染。此事故引起大眾對于前蘇聯的核電廠安全性的關注。蘇聯瓦解后獨立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每年仍然投入經費與人力用于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因事故而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難以估計,且事故后的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仍是個未知數。
當年距核電站僅3公里的普里皮亞季,約5萬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仍是一座無人居住的“死城”。核電站周圍半徑30公里的地區被辟為隔離區,嚴格限制人員進入。事故發生后,為防止核電站內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質再次泄漏,政府對發生爆炸的4號機組用鋼筋混凝土掩體進行了封閉(俗稱“石棺”),并于2000年12月徹底關閉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無疑是人類災難史上最黑暗的一幕。25年過去了,當年深受事故影響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三國人民依然生活在核事故的陰影中,人們也對那次災難進行了反思。事故發生后,人類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備受質疑,不少國家迫于輿論壓力關閉了本國的核電站,世界核能的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人們圍繞未來核能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25年后的今天,世界仍然處在核陰影的籠罩之中,日本由于強地震和海嘯引起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再次牽動了全世界關注核危機的目光。”
而直到今天,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仍未徹底解決,當年在大爆炸后以混凝土做成的“石棺”結構已岌岌可危。烏克蘭急需集資興建新的“鋼棺”,防止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19號,切爾諾貝利國際援助會議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召開。與會各方決定資助烏克蘭5.5億歐元用于為四號機組修建新的石棺。
當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會議的開幕致詞中提到召開此次會議的必要性。
25年已經過去了,但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造成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消失,成千上萬的人深受其害。國際社會有必要再次團結起來應對這次挑戰,我們不可能回到25年前去阻止這次事故的發生,我們也不能消除人們已經遭受到的危害,但是,切爾貝諾事故留給人類永久的遺產,我們有能力確保為這個地區的人們提供一個較為安全的環境。
對于這次會議籌集到的5.5億歐元,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表示,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數據,資金的數額還會增加,“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今天籌集到了5.5億歐元用于切爾諾貝利工程建設,但是這只是個初步數據。烏克蘭也將出資2千9百萬歐元用于這個工程的建設。”
巴羅佐再次提醒與會各方不要忘記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事故的經驗教訓,他建議制定嚴厲的國際準則,以有效應對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核危機。
顯然,我們很有必要設置有關核工廠的國際安全標準。這正是歐盟為何邀請其成員國和其他有關國家參加這次切爾諾貝利國際援助會議的原因。我們有必要在國際原子能核機構框架內制定有關嚴厲的國際準則,為人類的安全承擔起責任,進行有針對性的應對工作。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最近發生的福島核事故深刻地提醒我們,核危險并沒有從我們身邊消除,我們應該團結起來應對這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