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太空 需要“和平”競賽和國際合作
在世界航天格局日趨多元化的同時,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強,以進一步整合資源,共擔風險。俄羅斯廣泛開展國際航天合作,與印度合作將格洛納斯導航系統升級為軍民兩用的導航系統。歐洲太空局提出,要通過地區和國際航天合作,減少航天發展的成本。它與俄合作研制載人航天器,并與俄、中、印共同研發“伽利略”導航系統。一些不具備航天發射能力的國家也通過交流和合作進入了太空時代。
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是由美國主導、耗資600多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項目,吸引了16個國家參與建設。這項工程可謂標志著各國共同探索宇宙劃時代的舉動。
報道指出,當前的太空是一個未劃界的區域,誰能搶先一步,誰就會在這個區域獲得更多利益。目前全球有130多個國家從事太空活動,許多國家把空間視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也將外層空間視為未來戰爭的重要戰場。
各國競相發展航天事業既帶來了擴大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的機遇,也帶來了太空競爭和沖突的風險。包括目前已經出現的太空“圈地運動”、太空軍事化現象,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太空戰”。
探索利用太空資源將極大地擴展人類的生存空間,造福人類。相反,太空軍事化是極度危險的。諸如“星球大戰”之類的計劃勢必將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有分析認為,美軍正在藉天基武器系統逐步建立可用于實戰的常規打擊能力,減少對核威懾的依賴。此舉或激起其它國家展開“制天權”爭奪戰,造成“和平利用太空”淪為空洞口號。
2011年4月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說,中國將始終恪守外空條約所確定的各項基本原則,堅持一切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動都應為全人類謀福利。
李保東說,中方愿在探索和利用外空的過程中加強國際合作,使空間科技的進步惠及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他指出,中方將繼續與其它國家一道,推動和平利用外空事業取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