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在香港的演講中重申,美國希望在11月夏威夷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能夠闡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TPP)的內容。克林頓稱,這項協議將匯集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各經濟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貿易體。
此間輿論認為,克林頓的演講表明,推動TPP談判已成華盛頓的戰略重點之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高層在不同場合曾多次明確表達了美方的這一意圖。2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會見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時,也表示了對11月達成初步協議的希望。《新西蘭先驅報》26日的社論引述約翰?基的話稱,訪美期間與包括奧巴馬在內的美國高層接觸時,明顯感到美國有一種加強在亞洲存在的緊迫感,“美國十分看好這一地區在未來10到20年的發展。”
美國力圖鞏固其在亞太地位TPP是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后提出的首個貿易倡議,目標在于最終達成“適用于21世紀貿易的協定”。有評論認為,美國對建立TPP態度積極,與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出口大幅滑坡、失業率持續走高有關。華盛頓希望通過加強與亞太的貿易,實現其5年之內出口翻番、創造200萬個就業機會的政策目標。克林頓在香港的演講中表示,美國對環太平洋地區的出口為3200億美元,支持著美國85萬個就業崗位。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TPP實際上是“更進一步”的世界貿易組織,是美國意圖鞏固其在亞太地位的重要舉措。
TPP談判出現的背景是,亞太特別是亞洲區域經貿合作進展迅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去年啟動,東盟與日韓也分別建立了自貿區。中國經濟的發展正成為亞太地區的引擎,這一地區的經濟正圍繞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進行重組。此間輿論注意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喊出了“我們回來了”。顯然,美國一方面不愿錯過亞太經濟發展的良機,同時也希望通過設置一定規范繼續主導這一地區未來政治、經濟等格局的變化。
鄭永年教授說,美國不希望中國的崛起將其排擠出亞太地區,美國發現在APEC和亞洲一些自由貿易區中占不了主導地位,就試圖在TPP中起主導作用。這一看似事關經貿的協定,實際有著試圖制衡中國的明顯政治意圖。但鄭永年也認為,加入TPP談判的各國都希望獲得經濟上的好處,政治上并沒有取得共識。如果TPP這個組織的政治性太強,比如有“一致針對中國”的政治目的,各國就難以達成一致,即使有了共識也很難持續。因為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哪個國家都不敢放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