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還是一個傳染效仿效應,每個城市都有這樣一部分年輕的失業者,他們對社會的這種、對政府的不滿意(程度)差不多,這個地方一發生(騷亂)以后,新的通訊工具可能也是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列入失業的人,不完全就是黑人失業了,英國這次失業率很高的,有20%的年輕人都沒工作干。整個對社會不滿意,是什么人對社會有這么大的不滿意,我講有所謂三種人:一種是青年失業者,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第二種人就是移民群體,甚至說他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了,他已經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根本就沒有(受到)他的父輩對過去那些(事情的)影響,所以他現在迫切希望和其他英國人一樣的生活,但他移民的帽子摘不了,種族問題;第三種人就是貧困階層,金融危機以后,經濟整個衰退,社會的發展有問題的時候,這些人是首當其沖的,收入少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這些人如果他覺得沒有希望的話,那是最可怕的了。
主持人:
有統計顯示,這一次被抓捕的人當中,70%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這就提出一個16歲的概念。16歲其實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有底層的很多年輕人到這個年齡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去接受學校教育了,而要走向社會尋找工作,能夠提供這個年齡、這種教育程度的工作崗位又幾乎是零,所以這也可能是他們由于無望走上街頭的重要原因之一。
(播放短片)
當地居民:
七點左右我開車經過這里,已經看到年輕人在這里鬧事,亂砸商店。
目擊者:
我們看到那些人,一些孩子,14歲、13歲的樣子,就直沖向商店,砸碎玻璃窗,然后所有人尾隨其后,不斷搶東西,跑出來。
解說:
孩子和年輕人搶劫、縱火、襲警,蔓延多地的騷亂中,人們注意到其中晃動最多的是年輕人的身影。據倫敦警方透露,在逮捕的685名涉嫌參與騷亂的人員中,其中70%都是不超過20歲的年輕人,甚至還有1名11歲的男孩兒,監獄內已經幾近飽和。
這是倫敦警方提交的一段錄像,幾個年輕人圍著一名被石塊擊中受傷的路人,多名青年簇擁上去假裝關心傷者,其實他們是去偷盜傷者的物品,得手后揚長而去。像這樣在騷亂中肆意滋事的青少年還有很多,不少孩子將犯罪現場照片放在網絡上炫耀,還利用免費加密信息的黑霉手機聯絡洗劫地點,這都讓倫敦警方頭疼,他們在網絡上公布了犯罪錄像截圖,希望民眾和知情者檢舉。
西蒙?福伊(倫敦警察局騷亂事件應對指揮官):
我們公布的一些圖像是在告訴騷亂分子,我們已經盯上你們了,我們將會找到你們,我們將會追查到你們。
解說:
在已經出庭被控偷盜罪和破壞罪的32名被告當中,年輕人包括幾名在校大學生、一名青年工作者、一名大學畢業生和一名應征入伍者。為什么英國騷亂的主要參與者都是年輕人,他們的怨氣何來?有英國當地媒體分析,他們是社會遺忘的年輕人,由于政府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支出大幅削減,英國大學學費提高,年輕人失業率不斷攀升,一些年輕人感覺自己是社會棄兒。英國一家調查公司最近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由1500名13歲至25歲的年輕人參與的問卷調查顯示,近1/4的英國年輕人對他們的未來感到失望,有不到1萬的年輕人對未來5年擁有穩定的工作持有信心,另外有72%的英國年輕人認為他們能找到的工作太差。
英國失業年輕人:
但是我希望奇跡能夠發生,但是現在我還是沒有工作。
泰格曼(指導青年就業的工作人員):
你必須一直試一直試,我總是跟年輕人這樣說。如果你一天發了10份簡歷,也許只能得到一次面試機會,但當大門在你面前被重重關上,你很難保持這樣的動力,所以對這些年輕人來說真的很難。
解說:
而更讓人深思的是,此次參加騷亂的年輕人中,除了失業青年和流浪漢,還有一些打扮入時的年輕女孩兒和經濟寬裕的年輕人,他們搶劫時甚至開著好車,呼朋喚友而去,然后變賣搶來的東西。
主持人:
這次騷亂的主體是底層的年輕人,人們發現他們沒有具體的政治訴求,也沒有具體的攻擊目標或者是人群,他們甚至焚燒的是自己居住的公寓,搶劫的是自己平常買東西的商店。雖然也有年輕人提出了所謂讓財富再分配的口號,但人們發現,他們所謂在分配的財富是什么呢?電子玩具、巧克力或者是蛋筒冰淇凌,幼稚吧。但是并不可笑,因為這種幼稚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場騷亂的不可控性。
我們再一次連線本臺記者湯曄。湯曄,你好。
湯曄:
你好,小萌。
主持人:
在首相卡梅倫今天的發言當中,有沒有提到青少年人群這個特定的人群?
湯曄:
他的確提到了,他說對這一部分是我們社會缺失的責任。首先他說,我們學校的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來管束自己的孩子和學校里的孩子,主要我們這些為維持秩序,卡梅倫說我們需要重塑家長和老師在學生中的地位,我們應該受到尊重,長輩應該受到尊重??穫愓f,盡管我們不是要回到50年代以前,那種可以體罰孩子的時代,但是對孩子沒有一些懲罰,平時沒有任何這種教訓是不可以的。所以他在今天的討論當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也向記者和社會公布了這方面的情況。
主持人:
在英國社會來講,青少年人群靜究竟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呢?
湯曄:
本身青少年在英國社會就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群體,所謂他們的青少年一般是指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經常被英國的普通民眾稱為小野獸。他們經常是追求時髦,不管是在哪個階層,孩子們都是追求時尚,都想走在時代的前列,比如說有最新的電子玩具,有最新的電影、圖片,他們的求知欲還是很強的,所以他們都想獲取。但是處于底層的這些青少年,他們沒有這個經濟實力,而且往往他們的家庭當中,這些孩子的數量是比較多的,家長根本沒有能力來管束。而在學校里又過分地強調了學生的自由,而且在這些貧困社區的學校里經常有學生欺負老師的情況,而且老師經常是處于被動的,說我要去控告你,你為什么這么欺負我,所以整個師道尊嚴在他們這里是不存在的。
再有,在這次騷亂當中,這些騷亂分子的心理,最近心理學家,還有犯罪心理學也有所研究,發現他們這些孩子沒有一定的政治訴求,許多人這一次是第一次參加騷亂。為什么參加騷亂?第一個是群體的效應,因為我的同學、我的伙伴,平時一起玩的朋友們都去參加了,那肯定這個事情很好玩,我也要去參加,所以一糾集就一大片。再有,他們通過搶劫已經發財了,拿到了自己想要的電子玩具,明天我也一定要去,這樣第二天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再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高失業率,英國的中學畢業是16歲,通過了中學畢業考試以后就面臨著一個找工作的問題。
主持人:
因為時間的關系,謝謝你介紹的情況。
其實也有人說在英國社會,如果是在街上被未成年人挑釁,你還擊很可能會因為傷害未成年人而被投進監獄;而如果是未成年人攻擊了成年人,可能也就是幾天就被放出來了。所以在英國社會當中,這些未成年人被稱作是被慣壞的一代。當然也有人說,如果是一味地去妖魔化青年人,或者不給他們以同情,恰恰會帶來憤怒和對社會的疏離。
一位英國倫敦的前市長就說,要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現在感到絕望,他們現在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失去了。當然沒有什么可失去的時候,才會變得失控和可怕,讓他們有參與感、有希望,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好的,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新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