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刊文稱亞洲崛起決定未來世界125年
www.xpshebei.com?2012-10-11 16:13?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張君勱的預言與亞洲未來 但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無法掩蓋幾乎所有國家(朝鮮和古巴除外)所選擇經濟道路的基本統一性。這個模式最早于十九世紀出現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歐洲——從農村自給自足到城市職業生活方式的巨變和以消費為導向的經濟發展——如今在世界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各個角落無限復制。 表面上,這聽起來像是早就該到來的世界財富再分配。路易威登前不久在烏蘭巴托開了一家專賣店,而在發現蒙古之前,全世界農礦產品采掘者和交易商已經使安哥拉的飯店房價雄冠全球,他們還把目光投向飽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覬覦著該國的石油、黃金、鐵礦、銅礦和鋰礦等寶藏。 但當我們獲悉極地冰蓋正迅速融化、美國發生干旱、各地天氣反常的消息時,我們只能驚嘆于將迄今為止僅幾億歐美人享有的美好人生帶給幾十億人的狂妄工程。 毋庸置疑,它會以失敗告終,而其影響——政治的、經濟的和環境的——將決定今后百余年的局面。 在中國,從農村到城市的史上最大規模人口流動方興未艾。2010年8月,北京城外持續11天的100公里大堵車勾勒出了觸目驚心的中國新城市未來景象,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可能會新增3.5億,這超過了美國的總人口。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到2025年,它將需要修路約50億平方米才能避免現有的公路變成巨型停車場。 北美的能源激增也許會減輕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但現在輪到中國熱衷于從外國獲取能源。 “崛起中的”國家還必須應對嚴峻的國內挑戰。南非取得了金磚國家經濟地位,如今要與工人階層中的強烈不滿情緒作斗爭。在印度中部,山區部族反抗采礦公司奪走他們的土地,因而發動武裝叛亂。 亞洲經濟增長的最大受益者本身似乎并不十分滿足。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前不久對中國城里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與1990年至2010年間富足與消費水平增加三倍相比,“沒有證據顯示生活滿意度明顯上升”。 當然,這是亞洲許多偉大思想家和領導人早就預料到的。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哲學家張君勱像吉卜林在1889年一樣清楚地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力量使收入、資源和機會集中到一小部分人手里,而大多數人永遠處于追趕狀態,“孰強孰弱,孰優孰劣”是顯而易見的。 但張君勱并不像吉卜林擔心的那樣認為東方有朝一日會與西方并駕齊驅。他預言,未來會呈現“多而不均,富而不安”狀況。 在全世界政冶和經濟危機日益加深之際,張君勱的描述“也許”聽起來太幼稚。因為他所憂慮的那個未來——東方遲遲不能變成西方的那種形象——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并使今后年的前景讓人心情沉重。(作者印度小說家、散文家潘卡杰·米什拉)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