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委:我認為我國未來的確面臨較大通脹風險。
第一,通脹的必要條件已經具備。國內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增速都創下了有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未來一旦經濟全面復蘇,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恐怕回籠不及;特別是當前存款活期化的步伐不斷加速,已經顯示了貨幣流動性速度有所加快,貨幣高增長這一通脹的必要條件已經形成。
第二,通脹的充分條件正在逐漸滿足。當前經濟快速回升,已日漸趨近我個人所認為的潛在增長區間9.0—10.5%,如果未來繼續回升,使負產出缺口消失甚至轉正,通脹的充分條件就具備了。
第三,物價探底回升趨勢徹底確立。統計指標顯示,從6月份開始,我國CPI環比就已持續高于歷史正常值;而趨勢項的分析也顯示,我國CPI已大致在今年第一季度見底,并從第二季度就進入了持續回升的通道。
第四,全球政府集體行動的邏輯也暗示通脹可能。在全球集體執行量化寬松政策后,在搭便車的行為下,全體一致、恰到好處地及時退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此前無法坐視金融機構大量倒閉的情況下,天量有毒資產的逐步消解就不得不依賴于通脹、資產價格的回升來解決。
陳露:對于目前的CPI水平,我們預測,10月、11月CPI分別為-0.5%和0.4%,也就是說今年11月CPI才開始轉正且轉正后維持在低水平之上。因此,今年年內不存在通貨膨脹的擔憂。但是,根據我們7月份專題報告中的預測,2010年全年CPI將達3.5%左右,也就是說,明年存在較大的溫和通貨膨脹的壓力。理由是:(1)食品價格已經企穩回升且存在繼續上漲的動力。(2)全球經濟企穩復蘇帶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進而對國內各種商品的價格形成上漲壓力;(3)全球性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的十分充沛的流動性不可避免地將會在物價上有所反映;(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CPI和經濟波動之間存在著較高的關聯度。在過往的每次經濟波動中,經濟復蘇往往伴隨CPI走高。當前我國經濟回升的態勢已經確立,伴隨經濟進一步的復蘇,物價指數將回升。
主持人: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管理通脹預期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之一,您認為應該如何把握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陳露:宏觀經濟政策總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的。保增長、調結構和防通脹是宏觀調控的三個重要的方向,它們彼此之間是關聯的。但是,同時要達到三個目標,對于剛剛擺脫蕭條陰影的中國經濟來說,難度很大。就近期而言,把握好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關鍵是找到三者相對平衡的區域。
從前三季度的中國經濟數據來看,2009年“保八”沒有問題。同時,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在第三季度顯露出企穩復蘇的明顯跡象。這對中國經濟無疑是個利好,我們預計,2010年中國經濟復蘇之勢延續。在此背景下,保增長中可能帶來的負作用就更多地被各方關注,尤其是對于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比如投資消費結構、內需外需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發展、資源與環境等方面。實際上,從7月份以來,調結構就逐步占據了更為重要的位置。
通脹無論對經濟增長還是對國民財富都是一個重大威脅,因此,各國都把防通脹作為重要的政策目標。2010年,全球和中國都面臨通貨膨脹的挑戰,由此,最近中央將管理通脹預期納入調控重點。為什么是管理通脹預期,而不直接提防通脹,我認為原因主要是兩點:一是目前尚不存在通脹問題,但不久的將來存在;二是通脹預期對通脹形成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管理通脹預期能有效防止通脹形成。就通脹預期的影響因素來說,近期主要為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房產價格。要管理通脹預期可能預示著將會調整房地產市場的相關政策。
- 2009-11-0210月信貸或為3000億左右 銀行靜待宏觀政策
- 2009-07-24胡錦濤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 宏觀政策取向不能改變
- 2009-07-23政治局將召開17屆四中全會 要求穩定宏觀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