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發展,糧食總產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幾年穩定增長。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目前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集中表現為農業生產效益下降、農產品貿易形勢嚴峻、促進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等。面對這一形勢,應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精神,積極發掘和培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增長點。
加快發展綠色農業
近幾年,以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為代表的綠色農業保持了20%以上的發展速度,實物總量接近全國食用農產品商品總量的30%,成為安全優質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主要載體。
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綠色農業的作用日益顯現。一是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綠色農業推行“環境有監測、操作有規程、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檢驗、上市有標識”的全程標準化模式,引導廣大農民優選品種、科學用藥、合理施肥,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科技含量,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二是促進農民增收。據調查,無公害農產品售價比普通農產品高出10%以上,綠色食品平均高出20%—30%,部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高出一倍以上。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既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動力,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出現了“品牌引導消費、市場拉動生產”的良好局面。三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綠色農業,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強化農戶、基地、企業、市場之間的聯系。四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倡導“保護環境、清潔生產、健康養殖”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珍視產地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能夠較好地協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
加快發展綠色農業,應積極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場)建設,加快創建一批綠色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加快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全面提升綠色農產品公信力,進一步提高認證監管和服務能力,提高認證產品質量水平;全面強化執法監督,以產地污染治理為切入點加強源頭監管,以生產記錄檔案為重點加強生產過程控制。
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
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糧食主產區和優勢農產品為重點,以專家網絡體系和試驗示范體系為技術支撐,以基層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推廣主導品種、新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落到實處,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 2009-11-12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已升至全球第二
- 2009-11-022020年我國農業節水能力將達600億立方米
- 2009-10-10我國農業國際合作從小規模邁向合作大國
- 2009-10-10陳錫文:我國農業農村的60年滄桑巨變
- 2009-10-09我國農業農村的60年滄桑巨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