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各級領導干部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體察群眾情緒,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才能及時發現和掌握社會變化動向,切實把握政治上、工作上的主動權。
民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和政權興衰成敗的根本性因素。要贏得民心,就要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民聲、民意不在書本上,不在官衙里,而在群眾中。我國古代的一些為政者就懂得這個道理。早在周朝,朝廷就設有專門的采詩官,常年巡游各地以采集民間歌謠,從中體察風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唐朝太宗皇帝堅持“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鼓勵諫諍,采納良言,造就了光耀千秋的貞觀之治。而那些剛愎自用、閉目塞聽、偏聽偏信者,最終往往是失道寡助,導致天怒人怨、國破身亡。
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事實證明,許多好經驗好辦法都是群眾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領導坐在辦公室拍腦袋想出來的。堅持群眾路線,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提高領導水平和能力的根本途徑。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注重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是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重要法寶。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注意從人民群眾的呼聲、愿望和利益出發制定路線方針政策,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黨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現在有的干部聯系上級多、聯系領導多、聯系老板多,而聯系基層少、聯系群眾少,尤其是聯系困難群眾少。這種風氣不改變,干部就會脫離群眾,黨就會失去對人民的凝聚力。有個縣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之前已經沸沸揚揚鬧了一周,縣委書記居然一無所知,連一個報信的基層群眾都沒有,終于導致事態愈演愈烈。這一深刻教訓值得我們引以為鑒。
- 2009-11-27領導干部要養成良好作風
- 2009-11-24領導干部要樹立良好的從政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