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目和園區建設為重點,培植發展循環農業有效載體。村級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就是以農業生產要素為基本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園區內,實現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產業鏈延伸以及廢棄物在園區內循環利用。建立園區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園區建設應以行政村為單位,因為以自然村為單位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二是園區建設應實行政府、企業、農戶多元化投資體制。政府投資應主要用于園區道路、場地、設施等基礎建設。同時,形成企業市場化運作,農民和農業協會參與的“公司+農戶”、“協會+農戶”循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三是園區建設應立足實際、因地制宜。
需要著力抓好的幾項工作
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發展循環農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因此,應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首先,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和農業技術指導,使其認識新技術、掌握新技術,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其次,用新技術改進傳統農業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第三,組織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針對發展循環農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技研發。第四,建立和完善循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服務體系。推廣服務體系要以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戶為基礎,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為紐帶,以市、縣農技推廣中心為龍頭,使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群眾性農村科普組織、農業專業服務組織有機結合,實現科技成果試驗、示范及推廣有序進行。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快推進循環農業法規建設的同時,制定財政、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支持。比如,對企業、社會資金和農戶投資園區建設的給予土地征用、租賃、融資等方面優惠,對農戶利用太陽能、實行糞便—沼氣一體化等加大財政補貼額度;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支持向農村選派技術人員及培養農村技術人才。
建立和完善體制機制。縣、鄉兩級政府應成立發展循環農業領導小組,明確責任。領導小組綜合協調和解決發展循環農業的有關重大問題。建立相關部門組成的協調工作機制,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等政策手段,引導循環農業發展。制定科學合理且有較強操作性的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發展循環農業考核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將發展循環農業的績效作為干部考核的內容。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李東升 張洪民 王作鑫)
- 2009-11-23溫家寶: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全文)
- 2009-10-23李克強:加強務實合作 促進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