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強調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所謂精髓,就是它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各個方面,又貫穿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在這個基礎上,江澤民同志特別強調:第一,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決不能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某些本本的教條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對社會主義的一些不科學的甚至扭曲的認識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正確思想上,而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思想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第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要以理論創新為基礎,大力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各項工作創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第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是黨建指導思想的重大歷史轉變,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中先進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先進文化的導向性作用和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在黨的建設上的創造性運用。這一系列論述,從思想方法的高度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強調“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要“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胡錦濤同志深刻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指出:“《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概括,既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經驗的一個科學總結,也是對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我們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它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要立足國情,又要放眼世界;既要堅持已有成果,又要與時俱進;既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又要宣傳群眾、武裝群眾。這是我們全部歷史經驗中最基本的經驗,也是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胡錦濤同志深刻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作出“十個結合”的科學概括。他說:這些經驗“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勝利。”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原來經濟文化落后的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善于從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必須善于統籌協調、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發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斷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胡錦濤同志深刻總結國際國內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發展問題上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和統籌兼顧的辯證法。這一系列論述,從思想方法的高度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最根本的是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認識事物的方法、評價事物的方法、改造事物的方法,因而也就是我們的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概括起來,就是思想方法。毛澤東說:“世界本來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是世界觀;拿了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問題,去指導革命,去做工作,去從事生產,去指揮作戰,去議論人家長短,這就是方法論,此外并沒有什么單獨的方法論。”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各門具體科學當然都是需要學習的,但是,哲學是更加需要學習的,因為它是普遍管用的東西,根本管用的東西,長期管用的東西。學好哲學,終身受益——這是許多同志的體會。我們不能把學習理解為只是知識的學習,甚至只是某種技能的學習,而要十分重視“管總”的學習。哲學的學習,使我們在世界觀、方法論上不斷得到提高。只有思想方法的科學化,才能有科學的認識、科學的決策、科學的實踐,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越來越興旺發達。
- 2009-11-26如何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