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就民族國家體系內部而言, “城鄉對立”構成了現代社會空間模式轉換的核心內容,也使現代性的產生及拓展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和激烈沖突。“城鄉之間的對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才能存在。這種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 這種屈從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 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 并且每天都不斷生產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再次,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從微觀角度, 研究、審視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變化。恩格斯的研究沒有止于空間的外部構造描述, 而是注意揭示空間內部復雜的社會關系: “所有這些人,越是聚集在一個小小空間里, 每一個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時的這種可怕的冷淡、這種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難堪??每一個人的這種孤獨、這種目光短淺的利己主義是我們現代社會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則。人類分散成各個分子, 每一個分子都有自己的特殊生活原則, 都有自己的特殊目的, 這種一盤散沙的世界在這里是發展到頂點了。”上述研究所表現出來的微觀視閾和實證精神, 使得“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控訴具體化。同時, 它也揭露了經濟體制是如何破壞和摧毀人類居住地點的。在之后的幾十年里, 這些具有洞察力的觀點成為無數重要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源泉。”
歸納起來,馬克思促進城鄉社會空間融合的主要思路有:(1)必須借助于農業的高度發展,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在商品經濟中的貢獻率。(2)必須借助于工業對農業的引領、促進和支持,把工業領域的先進技術、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盡快應用于農業的發展。(3)需要工業與農業之間實現良性互動與互補。(4)科學地調整產業結構、均衡工業的地域性布局也是有效手段。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以來提出的一系列有關現代性空間拓展的思想理論, 到20世紀下半葉和新世紀初, 在新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空間化轉向”背景下得到較為充分的展開。積極促成這場社會理論空間化轉向的新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其構成極為復雜, 主要包括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代表人物列斐伏爾、哈維和卡斯特爾, 他們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三劍客”, 也包括世界體系理論的代表者沃勒斯坦以及一些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從事區域發展研究的學者。
- 2009-10-12韓長賦:正確把握和處理新階段的城鄉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