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專業合作組織建支部,助農興業奔富路。
把黨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就是在協會黨支部的領導和指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產業合作組織(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抓合作組織(協會),合作組織(協會)帶農戶,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與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的群眾化、市場化等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合作組織(協會)黨支部的組織引導,協調服務、監督管理和宣傳發動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塘頭鎮堯民村農戶張紹軍興高采烈扳著指頭算賬:“我家4畝地租賃給華豐果疏專業合作社獲1200元租金,我在合作社的基地打工又有1萬多元的工資,同一片土地兩項收入加起來比原來強多了” 。
三、優惠政策作保障,協會撐起一片天。
一是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縣委、政府研究出臺《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該縣認真兌現國家強農惠農政策, 縣財政每年預算300萬元用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積極推廣一批起步高、規模大、機制活、技術新、效益好、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經濟協會的示范經驗,引導和帶動不同行業的專業協會組織同向發展。二是保證技術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了產業鏈黨支部書記、產業黨員干部、科技致富帶頭人、經紀人和黨建指導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組織推廣 “訂單”生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引領農民致富。縣遠教辦為華豐、何野鶴等果蔬合作社配置設備。縣農業局派農藝師到合作社專職從事技術幫扶。縣畜牧獸醫局技術干部與養殖場、養殖協會和養殖大戶結對子,形成“一幫一,一助一”技術服務。共產黨員、蔬菜大戶張運學說“去年種植0.9畝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4000多斤,收入0.9萬元。今年有李教授(李桂蓮)作技術指導,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6000多斤,畝產值超1.1萬元”。
【探索與成效】
一、創新組織設置,開展產業黨建工作。
在開展黨建工作中,以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為切入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有利于龍頭企業與相關產業發展,有兼顧能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理念,先后組建了華豐果疏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黨支部,注冊資金3272萬元,從業黨員6207人。其中,社員達到100戶以上合作社8個,目前,2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資產總額3500萬元,社員戶12800戶,帶動農戶8100戶。將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串聯起來,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產業協會紐帶作用,實現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向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