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后國外政黨政治的新變化
www.xpshebei.com?2009-12-28 07:58? 柴尚金?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我來說兩句
第三是大量涌現的“非政治黨派”和非政府組織替代了傳統政黨的部分作用。形形色色的自助型團體組織的斗爭目標不是為了執政或參政,主要關注諸如女權、環境保護、地方和公民權利、反全球化、反結盟等事務。非政府組織、“非政治黨派”雖然松散,但活動能力強、影響面廣,其作用逐漸滲透到政黨活動領域。
第四是跨國公司、跨國集團、跨國機構對國際和地區性重大事務的影響作用上升,相對而言,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傳統政黨的政治權力、決策影響力受到嚴重削弱。
第五是現代媒體正在改變傳統政黨的運作方式和組織方式,黨組織日趨松散,基層組織、黨員個人作用不斷弱化,而政黨領袖和少數精英借助媒體作用突出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個人形象,黨組織日益變成選舉機器。
面對各種挑戰,絕大多數政黨不斷調整政策以適應新形勢,在代表本階級根本利益的同時,積極協調全社會的利益,使本階級和本黨利益與全社會利益取得一致,通過大力拓展本黨社會基礎,以尋找發揮作用的新途徑。為此,政黨政治的興奮點已從單一的政治斗爭目標逐漸轉移到經濟社會發展這些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上,政治與經濟并重,眼睛向內,政策務實,以本國經濟和社會事務為重點。當然,政黨作用泛化并不是作用消失,只是表明政黨作用比過去更加寬泛了。
(三)政黨活動日益呈現出地區化、國際化趨勢,政黨作為新的國際關系主體活躍于國際政治舞臺,對當今國際政治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政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成為國際政治多元主體之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管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種類型的政黨在冷戰后加強了國際及地區聯合,有些政黨還形成了不同范圍和程度的政黨聯盟,政黨聯盟的國際和地區影響不斷增強。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現象。
相關新聞
- 2009-12-21奧巴馬有意解密大批冷戰時期檔案資料
- 2009-11-10冷戰結束肇發于臺海兩岸并非始自柏林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