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特定的經濟名詞,指的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間的4年3個月時間。這是日本戰后僅次于1960年代后期經濟高速發展之后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1990年代初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濟進入了長期的蕭條。
留日多年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日本1987年至1990年初所經歷的泡沫經濟時代正是日本經濟迎來新一輪增長的階段,實際GDP的增長率、礦工業生產指數的上漲率即使低于高度經濟增長階段的極佳表現,也各自達到了平均5.5%和7.2%的高水平。尤其是對經濟貢獻最大的固定設備投資的增長率幾乎達到了高度增長期的20%水平。而個人住房投資與隨之而來的家電消費也迎來了一個繁榮的時代。但是,當時的物價水平,由于日元1985年廣場協議后的大幅增值所帶來的便宜的進口產品增加(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世界經濟處在通縮的陰影中)和日本企業國內供給能力不斷加強等原因,并沒有跟隨當時貨幣供應量的迅速膨脹而上升,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1988年日本批發物價指數 (WPI)的通脹率是0.7%,而CPI指數的通脹率只有0.2%。
1989年-1990年,日本的各項經濟指標都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很難想象的是,日本學者事后進行的調查表明,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日本央行官員和主流媒體上都沒有人公開對泡沫崩潰表示出擔憂。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一點,身處泡沫中的人看不清泡沫,只有破裂后,曾經的瘋狂才被認定是泡沫。
“泡沫經濟的特征很難識別,”孫立堅說:“當時日本社會上下都在談論怎樣去積極配合G7會議所要求的國際收支平衡調整的共識,怎樣去‘刺激內需’,或發展金融市場去吸收越來越多的需要管理的‘貨幣財富’。新聞媒體則在探討如何為企業打造更多更好的國內消費產品去提供成本更為低廉的融資環境等等。當時最有標志性的話題就是建立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由此帶來的商業樓盤需求和服務業市場的拓展更為當時的投資和消費的擴張提供了未來基本面的支持。顯然,日本決策部門很難在那個經濟氛圍下,去提出加息來控制當時日益增長的資產泡沫。 ”
- 2009-12-22日本經濟怎么了?日本經濟警示中國
- 2009-11-23經濟報告顯示:日本經濟陷入通貨緊縮
- 2009-03-09《日本經濟新聞》:外國銀行對新興市場融資下降
- 2009-02-24中國擴大內需日本經濟受益
- 2007-07-30新聞分析:自民黨選舉敗北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