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日益凸顯。
20世紀60年代,一些國家通過單純的經濟增長方式獲得了較高的發展速度。但是,由此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物種消失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卻日益凸顯,引發人們對發展就等于經濟增長的發展理念的懷疑。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和環境規劃署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提出人類發展指數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和諧的綜合反映。20世紀90年代,印度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阿蒙加·森更加明確地提出:我們的發展目標應該是人們能力的增強,而不僅是增加人均產出。它不僅包括人們對物質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而且包括能參與影響他們生活的公共決策以及自身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增強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1990年開始,每年發表一份不同主題的《人類發展報告》,闡明同一個主旨,即人類發展的目標就是為人創造一個享受和長壽、健康和有尊嚴地生活的環境。此后,建立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規則和經濟新秩序,保證人類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展開競爭的呼聲日益高漲。人類發展理念上的這種變化,使得文化發展被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視閾之中。
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嘗到過依靠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粗放式發展方式所帶來的苦頭。科學發展觀提出來后,強調要改變增長方式,真正從片面強調GDP思想中解放出來,更加關注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關注人們的精神世界,要求充分發揮文化撫慰人的心靈的作用。胡錦濤同志更是明確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這些科學的發展理念,順應了歷史潮流,凸顯了文化建設在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2009-11-19【《黨的建設辭典》辭條】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
- 2009-11-18【《黨的建設辭典》辭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2009-06-09李長春在浙江調研 強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
- 2008-12-25李長春: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貢獻
- 2008-11-17李長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