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作為學生走向社會的“預科班”,在學生就業時,承擔著幫助其合理定向、正確定位的義務。眼下,從改進教學到搭建創業平臺,全國許多高校紛紛打出“組合拳”,幫助學生就業。
就業從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入手
近年來,大學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的錯位,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目前許多高校開始以市場為導向,改進教學,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改變專業設置和學校學生的課程設置,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記者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校了解到,針對學校就業難題,該校從根源入手,建立了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的動態反饋機制。具體而言,就是對就業率低的專業限招、停招,就業前景不好的專業,緩辦甚至不辦。該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介紹,根據該動態反饋機制,2010年學校停招了土木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3個就業狀況不理想的專業,新增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以市場為導向改進教學,近年來該校總體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2010屆共有畢業生2989名,截至6月25日,全校本科生就業率為95.58%,研究生就業率為94.74%。
量體裁衣幫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
學生是主體,幫助其樹立正確就業觀,成為各所高校促進學生就業的重點。
由于供求不平衡,每年會有一部分的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就業不如意。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成為正確就業的助推器。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認為,高校畢業生群體應得到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懷。高校可開設就業心理指導方面的課程或培訓班,指導學生用正確心態對待就業。
積極幫助特殊學生群體就業,是各高校就業工作的重點之一。北京交通大學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專項資金,資助求職費用。在學校幫助下,930名2009屆家庭困難畢業生中,有917人落實就業,就業率98.60%。登記零就業家庭畢業生8人,殘疾畢業生2人,來自地震災區的畢業生41人,也全部成功就業。特殊群體就業率高于學校畢業生就業總體水平。
- 2010-07-04十名臺灣老師廈門高校教課
- 2010-07-01校長真話演講引熱捧 第三代大學校長太“超人”
- 2010-06-29閩臺高校招生計劃出臺 21合作高校計劃招生4900人
- 2010-06-27省內外高校在閩招生咨詢聯系方式大集合
- 2010-06-25調查顯示超八成大學畢業生選擇二線城市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