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地方建立和形成的支柱產業,大都缺乏專有優勢,憑借雄厚資金實力,集中采購進口設備,快速形成生產能力,立足臺灣市場導向。這種生產模式由于進入門檻低,容易造成相互攀比,過度投資,自相競爭。
產業選擇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前提,由于各地區產業基礎、要素稟賦、比較優勢有所不同,政府在選擇、規劃、引領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集中在部分行業或環節,作為本地區重點投資、優先發展的支柱。
當前,各地方政府在支柱產業選擇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不注重產業基礎研究,缺乏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主觀臆斷地確定一些行業,作為本地區的支柱產業。
第二,追求時尚概念,一窩蜂地發展新興產業。例如時尚產業、低碳產業、外包產業等,有些根本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種概念。
第三,產業選擇趨同,相互競爭激烈,既不能形成特色產業,又不能和周邊地區進行錯位發展。
第四,沒有考慮技術因素。如果支柱產業的選擇不考慮技術動力、技術發展、技術人才、技術環境、技術層級等因素,是注定沒有前途,“支柱”不起來的。
例如,天津是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外向型經濟發展良好、招商引資業績優秀的地區,為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天津確立了八大支柱產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這八大支柱產業選擇上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行業概念不準確。例如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三個支柱產業,在我國的產業劃分中,沒有裝備制造業,與之相關的有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籠統講裝備制造業,既沒有準確的內涵和子行業,也無法進行臺灣外的比較研究,不能進行動態的優劣勢分析。新能源、新材料是一個新興行業,其涉及面十分廣泛,是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但目前國家尚未對其進行準確界定。輕工紡織不是一個行業,輕工既包括紡織,還包括其他輕工類產品,把輕工和紡織放在一起,似是而非,引發歧義。
第二,沒有考慮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與電子信息產業相對應的行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40),該行業包括9個三級目錄,19個四級目錄。C40行業被外資牢牢控制了,臺灣市場的70%,國際市場的93%都被外資占有,臺灣的產業布局基本形成。天津在C401、C405、C406子行業中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但在筆記本、臺式電腦等方面基本空白,支柱產業的選擇和規劃應該建立在細微分析和選擇的基礎上,而不能模糊地界定發展信息產業。
第三,不能選擇小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例如生物醫藥。醫藥制造業是我國的重要行業,天津的醫藥業總產量約占全國的2.9%,擁有天津醫藥、天士力、金耀、中新藥業、葛蘭素史克、諾和諾德等大型知名企業。但醫藥制造業包括7個三級行業:化學藥品原藥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制造、獸用藥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生物醫藥在醫藥制造業中,所占份額極其微小,天津也沒有任何重要的產業基礎。忽視醫藥業中其他行業的發展,僅僅選擇一個非常微不足道的生物醫藥,無疑難以擔當支柱重任。
第四,不能選擇自己不能左右的行業作為支柱產業。國防科技屬于國家軍工行業,產業體系極其龐大,產業之間差異顯著,每一個產業體系的區位布局、發展方向及生產規模都不是地方政府所能選擇和決定的。
現在許多地方建立和形成的支柱產業,大都缺乏專有優勢,憑借雄厚資金實力,集中采購進口設備,快速形成生產能力,立足臺灣市場導向。這種生產模式由于進入門檻低,容易造成相互攀比,過度投資,自相競爭。過去鋼鐵行業、電器行業、汽車行業、風能發電行業、軟件行業的發展,都基本屬于這類模式。
現代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許多地方可將其作為其重點發展的產業,特別是旅游業、醫療和健康產業、貿易產業、專業商務服務業、生態城市建設等,可以重點發展,但要精選。對于全國各地過度強調又存在眾多不確定性的服務業,例如軟件生產、服務外包、動漫產業、會展經濟、商務中心、金融中心等應當慎重抉擇。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面向未來的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是發展該行業的關鍵。我國基本確定了以綠色和低碳技術為標志的新能源產業;以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生物制藥為標志的新醫藥產業;以傳感網、物聯網、信息網絡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以及電動汽車、生物育種、海洋工程等,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戰略行業,但各地方也不要不切實際,一哄而上,因為這些產業風險大、門檻高,許多地方是不具備發展條件和優勢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發展先進制造業,還是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地在產業選擇和規劃中,都要考慮以下因素,選準、選好支柱產業:
1.國際化發展前景。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支柱產業的選擇一定要有國際前景,能夠拓展國際空間。
2.臺灣競爭力表現與比較優勢。在臺灣產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支柱產業選擇的前提。
3.大型投資項目是否存在。因為,大型項目的關聯性、帶動性廣泛,容易形成規模經濟,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也具有優勢。
4.產業基礎、產業聚集與產業鏈完善程度。
5.是否掌握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能夠聚集高端人才,建立以企業為載體的技術平臺,將科學技術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的動力。
6.是否擁有支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要素供給。
另外,支柱產業的選擇,需要充分考慮未來產業的發展空間,以及不同產業之間的協調和外部經濟性問題。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越來越多,2009年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對外投資國,中國企業的跨國化發展,本身就是支柱產業發展的必然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產業規劃時,要注重挖掘“走出去”企業對臺灣關聯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將支柱產業的發展空間從臺灣延伸到國際。
- 2010-09-02全面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 2010-09-01專家詳解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兩模式 差別較大
- 2010-09-01“庸俗文化”蔓延 互聯網渴求“紅色文化”
- 2010-09-01漳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啟動
- 2010-08-31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科學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