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
實踐表明,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癥結在于體制機制不合理,推動科學發展根本上要靠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時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貽誤重要戰略機遇期,喪失已有的發展成果。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體制環境。行政體制改革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責,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財稅體制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至關重要,要圍繞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稅負、節能環保等,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對資源有效配置具有關鍵作用,要立足我國國情,吸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管理體制,增強金融企業活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市場價格是經濟活動最為靈敏的信號,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價格關系,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要素市場。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進一步擴大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發展機遇的客觀需要。“十二五”時期,要適應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提高開放質量,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新形勢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擴大開放,有一個完善開放格局的問題。既要提升沿海開放、向東開放,又要加快沿邊開放、向西開放,還要擴大內陸開放,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擴大開放,也有一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問題。要下大力氣推動外貿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我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逐步從低端向高端轉變。擴大開放還有一個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問題。要在繼續做好“引進來”工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著眼全球范圍配置資源和要素,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投資大國轉變。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建議》主題主線鮮明,內涵豐富,部署明確,是“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建議》精神實質,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統一到中央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部署上來。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教育和武裝各級領導干部,加快建設學習型政黨,不斷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的能力,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努力調動各方面推動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性,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拓創新,扎實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 2010-11-23李源潮:認真履行崗位職責 更好服務科學發展
- 2010-11-18聯合國五大機構在京發布《2010創意經濟報告》
- 2010-11-18不斷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制度化科學化水平
- 2010-11-17符啟林:物業費使用應公開
- 2010-11-17辜勝阻:緩解物價上漲需要“兩拳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