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對策建議
傳統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使得經濟發達鎮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模式,出現了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的現象,因此,經濟發達鎮的行動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標應當是:給予經濟發達鎮政府更多的權力,增強鎮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激發鎮域更大的活力,促使經濟發達鎮更快地向現代化的小城市邁進。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分類推進經濟發達鎮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發達鎮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要采取務實的態度和針對性的措施分類推進。要綜合考慮常住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土地面積、地理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指標,相應地把經濟發達鎮大體上劃分為超級發達鎮、比較發達鎮、農村中心鎮。對于那些位于大城市周邊范圍或與大城市接壤的超級發達鎮,由于經濟規模巨大、常住人口很多,可以統籌考慮區域行政區域規劃,重新研究設市和設區的條件,進行行政調整,撤銷鎮建制,將其歸并為大城市的市轄區或整合設立新的縣級市。對于位于大城市范圍內或縣(市)政府所在地的比較發達鎮,由于經濟規模較大、常住人口較多,可撤銷鎮建制,向街道辦事處為主的派出機構轉型。對于離市區較遠的農村中心鎮,由于具有規模效益高、建設和管理水平高、非農產業比較發達、吸收勞動力能力強、對區域經濟帶動作用明顯等方面的優勢,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賦予其部分縣的職能,合理設置綜合部門。
第二,轉變和改善政府職能,實行較為動態的人事編制管理。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強化經濟發達鎮政府在產業發展、規劃建設、項目投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市場監管、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管理權限,加強其在農村科技、信息、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義務教育、公共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職能。采取靈活的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級別或者對主要領導實行高配,比如,縣委副書記或縣委常委兼任鎮黨委書記,或者鎮主要領導享受副縣級待遇等,同時對人權、事權進行調整。在放寬小城鎮戶籍的同時,把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常住人口規模等作為主要指標,制定科學合理的定編標準,在總編制不增加的情況下,按各鎮綜合指數動態核定編制,實行分類管理,使其既能適應履行職責任務的需要,又不會出現管理和服務缺位。同時,在加大政府雇用人員比例的基礎上,創新政府法定機構建設和購買服務的有效形式。積極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減少冗余人員,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形成養事不養人的社會事業提供機制,既保證政府職能的完全履行和不斷加強,又使政府人員規模不會無限制膨脹。
第三,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按照分稅制的要求和財權事權一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完善經濟發達鎮的財政體制。積極研究按實際人口管理規模來確定各級政府的財政分配關系,充分考慮經濟發達鎮已有外來人口的負擔,解決人口日益增長帶來的治安、公共服務和環境問題。在目前財稅體制未改變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輕經濟發達鎮的財政負擔,比如法律法規和政策中規定由上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承擔的責任,不得轉移給鎮承擔。對于那些確需鎮政府配合的有關工作或承辦的有關事務,要賦予其相應的辦事權限并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同時,采取各種措施給予必要的財力支持。例如,在經濟發達鎮范圍內收取的稅費和土地出讓金,除規定上繳中央的部分外,地方留下的部分可向經濟發達鎮傾斜。經濟發達鎮確實十分缺乏的產業、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優先列入各級政府的重點工程,并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支持經濟發達鎮加大投資體制改革力度,允許經濟發達鎮依法組建城鎮建設投資公司等。
第四,強化經濟發達鎮的規劃建設。針對我國現行的規劃審批權集中于縣政府的現狀,要進一步改革規劃體制,推進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三規合一”,促進縣和鎮密切協作,形成合力。積極探索按功能區劃分進行規劃的方法,創新行政區和功能區相互協調配合的新機制。按照統籌城鄉、導向明確、分區聯動等原則,將全域劃分為城市綜合服務區、生態保障區、農業保養區、現代物流區等特色鮮明的功能區,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的主要控制性指標分解下達到各功能區。同時,強化規劃的硬性約束,防止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因隨意制定、變更規劃導致發展無序、重復建設、自我競爭等現象,影響經濟發達鎮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同升,劉長岐.快速城鎮化發展背景下的中國城鎮規劃問題[J].城市發展研究,2009(8).
[2]楊青生,黎夏.珠三角中心鎮城市化對區域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J].人文地理,2007(2).
[3]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 我國城鎮化的現狀、障礙與推進策略(下)[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2).
[4]顧春. 浙江:從“強縣擴權”到“強鎮擴權”[N]. 人民日報,2010-03-23.
(作者單位:葉中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王楠、常征,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博士后,北京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