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川作為遵義北部板塊的國家級貧困縣與少數民族自治縣,既是全省43個草地生態畜牧業科技扶貧項目縣,又是10個重點項目縣。科技養羊項目從2007年實施以來,務川采取夯實基礎、整合資源、攻關科技等措施苦干巧干,項目建設初見成效,發展態勢良好,現山羊存欄已近10萬只。但要實現畜牧大縣、畜牧強縣目標,在全省“增比、進位、突破”,必須因勢利導,攻堅克難,才能穩步推進養羊業向規?;?、標準化、優質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信心是前提。務川發展草地生態養羊業雖然有自然資源、飼養基礎、政策扶持、項目資金等核心優勢,但存在著良種繁育難、服務體系差、技術支撐弱、經濟效益低等明顯劣勢。為堅定發展信心和決心,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采取超常規舉措、整合超常規資源、配套超常規手段,強力推進草地生態養羊業。一是出政策資源。去年召開縣委全委(擴大)會議,研究出臺了關于強力實施100萬只山羊產業的決定,并制定了配套實施意見與推進計劃。全縣計劃用8年左右時間,建成縣、鄉(鎮)繁育場基地,山羊存欄達100萬只以上,建成全省草地生態畜牧業大縣。二是出投入資源。除了用好用活用足省每年投入給項目重點縣的專項扶貧資金外,還整合退耕還林成果、石漠化治理、煙水配套等項目資金,用于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并且縣財政每年還預算不少于300萬元專項資金,來加大項目投入。三是出考核資源??h制定的綜合目標考核辦法中,把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納入對鄉(鎮)、有關科局考核的重要內容,今年縣預算100萬元用于考核農業農村工作,其中考核畜牧業就達39萬元。
種畜是基礎。種羊是發展山羊產業基礎的基礎,務川要發展100萬只山羊,需提供基礎母羊30萬只以上作保障。針對以往種羊采購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是引進龍頭企業提供種羊。引進四川正東農牧集團,利用其規模最大、鏈條最長、機制最優、技術最強的優勢,配套建種羊場、擴繁場和養殖大戶基地,切實解決山羊引種難和易造成引入性疫情問題。根據合作協議,到2013年要高標準建成5000只種母羊的縣級原種場,2011年建成存欄4500只種羊規模的二級擴繁場或基地。二是加快務川白山羊品牌的打造。務川是貴州白山羊的主產區,白山羊是肉皮兼用型的優良品種。以務川山羊為母本,以波爾山羊、簡陽大耳羊等為父本開展雜交生產,既保持了品牌效益,又增長了經濟效益。
防疫是保障。疫情的預防與疫病的治療是山羊產業發展的保障,要改變一些傳統的防疫手段與方式,集中力量打好防疫攻堅戰。一是徹底搞好常年防疫。按照預防為主的方針以及“行政包密度、部門包技術”的雙向包保責任制,在搞好春秋兩季常規防疫的基礎上,重點搞好日常防疫。加強疫病的監測與排查,搞好山羊的定期驅蟲,做好圈舍清潔衛生與消毒處理,防疫時要采取強制關圈舍集中免疫注射,真正達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嚴禁因防疫的死角死面帶來疫情風險。同時財政要加大預算力度,建立畜禽免疫反應死亡補償基金和疫情處置撲殺畜禽補償基金,解決工作上的一些后顧之憂。二是抓緊引進與招聘專業技術人員。從大中專院校引進一批畜牧專業技術人員,重點充實到鄉(鎮)一線加強技術指導;以公益性崗位,利用2至3年時間招聘一批村級防疫員,使原來全縣394個自然村都有1名以上防疫員。對村級防疫員采取提高報酬、加大考核,調動好積極性。三是加大養殖戶的技能培訓。要加強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畜牧龍頭企業的聯系與合作,采取“請進來”、“走出去”辦法,利用課堂培訓、現場培訓、考察學習、資料輔導等方式,除培訓行政干部、技術人員外,重點分片區分批次對養殖戶進行山羊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基礎知識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飼料是關鍵。務川草山草坡資源豐富且坡耕地面積大,為飼草飼料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保障,要把養畜必須種草及草畜平衡配套作為發展山羊產業的關鍵環節。一是加大人工種草力度。要選定適宜的草種,適宜的區域,動員養殖戶利用好田好土加大優質牧草種植推廣,種植的牧草要精心管理,提高牧草成活率與營養性,沒有種草或種了草不加強管理的,不能發展為養殖戶。二是加大飼料的開發利用。利用務川作為山區農業縣秸稈等資源富集的優勢,加快飼料氨化、青貯、微貯,做到旺貯淡用,為山羊冬春枯草季節貯備充足飼料。同時要引導養殖戶舍得投入,在飼養過程中添加一定量的精料和微量元素,確保山羊育肥、繁殖、配種的需要。三是加大圈養補料的推廣。要徹底改變農戶長期以來山羊四季滿山遍坡放養為主,造成養羊繁育率低、防疫難、經濟效益差的傳統習慣,強力推行實踐總結出來的圈養補料為主的新型模式。實行集中圈養,雖然成本高,推行難度大,但有利于加強后續防疫管理,提高山羊繁殖率與成活率,有利于羊體增膘添重,增加農戶養殖效益。同時圈舍修建一定要根據海拔高低,適應環境來確定圈舍結構及附屬設施,配套建好飼槽、水槽、青貯池、飼料棚、糞尿發酵池等。
模式是方向。草地生態養羊業要做大做強,提高養殖效益,必須要改變一些傳統的觀念與模式。一是改政府推動為企業帶動。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發展養羊業還是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規模戶”為最佳模式。作為政府及部門主要是提供公共資源與服務指導,包括宣傳發動、督促檢查、考核獎懲等配套措施,不宜全過程統包統攬。作為龍頭企業,一定要加大招商引資引進培育,重點引進先進的經驗、技術、機制等,目前要充分利用正東農牧集團優勢發揮好典型示范作用。要抓緊組建縣級、鄉(鎮)級、片區級養羊專業合作社,用能人作帶頭人,采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運行模式來帶動規模戶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鏈條,便于統一管理指導、統一防疫治療,統一飼料配備、統一市場營銷。二是改扶貧“輸血”為扶貧“造血”。在扶持對象上要選擇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經濟實力、養殖經驗的能人和大戶作為帶頭人,在堅持自愿前提下,能人和大戶還要通過書面申請、預交保證金、資格審查等程序確認,以便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發展機制。同時要鼓勵干部職工帶職帶薪、停職帶薪領辦草地生態養羊業,優先享受同等扶持政策。要調整扶貧規劃,加大對貧困戶的扶持,重點通過能人帶動、部門扶持等手段,讓扶貧資金輻射更多貧困人口。三是改農民身份為牧民身份。要引導農民轉變觀念,特別是從事種養殖業“小而全”觀念的改變,盡量從繁重的農活中解脫出來,實現一業為主能養家致富的目標,重點宣傳發展草地生態養羊業的優惠政策,經濟和生態效益,提高農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變“要他干”為“他要干”,通過一定時期的努力,把農民身份轉變為牧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