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用最質樸的語言闡釋了應該如何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令人倍感溫暖和親切。
從“黨領導人民群眾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到“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再到“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講話再一次鄭重強調,人民群眾始終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勝利之源。正因如此,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出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不僅體現在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而且體現在黨領導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需要每一個黨員干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不斷加強群眾工作,用實際行動回答好為人民服務的時代“考卷”。
——編 者
只有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7月1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方網站上掛出一條《關于開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統……而眼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近20個保障性住房項目的工地上,正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一個新家!”剛搬進呼和浩特市世紀新村不久的低保戶王秀華說,“如果不是政策好,我都不敢做‘上樓’的夢,現在我身邊好多親戚朋友都盼著保障性住房項目盡快開工。”
不僅在呼和浩特,2011年,全國各地將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1000萬套,比上年增長70%以上,創下歷年之最。而在“十二五”期間,全國計劃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這將是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類似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這樣的政策,獲得了老百姓普遍的支持和擁護。“我們要根據新的時代特點,創造性地開展群眾工作,時刻關注群眾的個性變化,積極回應群眾的合理訴求,始終維護群眾利益,善于疏導群眾情緒。”中央黨校副校長孫慶聚說。
但是,并不是所有黨員干部都能敏銳地根據形勢的變化來積極回應群眾利益訴求的。在有的領導干部眼里,群眾的衣食住行是小事,地方的財政收入才是大事;群眾的溫飽是小問題,自己的升遷才是大問題;群眾的請愿上訪不值一聽,上級的指示意見才有價值……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失去老百姓的信任,甚至招來老百姓的反感。這些問題盡管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影響和危害不可低估。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特別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
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黨員干部無論大事還是小事、無論長期還是當下、無論顯性還是隱性,都要恪守這一準則、貫徹這一方針,傾其所有、盡其所能。
但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又是一件必須做到的事情。“我們的黨與人民群眾應該是須臾不可離開的魚水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說,“不是被人利用的舟水關系,不是互不相干甚至互不相溶的油水關系,也不應是實用主義的蛙水關系,更不應是水火不容的對立關系。如果是水火關系,那么我們這個黨就離壽終正寢不遠了。”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必須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一個新鮮事物正悄然興起,那就是“網絡問政”。比如在廣東惠州,網絡問政正成為一項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的“惠民工程”。廣東省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雁行介紹,惠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不回避、不忽悠、不作秀”和“真問互信,真聽實干”的原則,借助網絡問政平臺,讓群眾聲音得以傳到“廟堂”之上。兩年多以來,共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問題超過5萬個,辦結率達95%。
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新世紀新階段,群眾訴求越來越多樣,黨員干部要全面了解和解決群眾遇到的問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復雜。而另一方面,群眾素質越來越高,民主法制觀念日益增強,問計于民能夠獲得更為全面的信息甚至更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利于更好地服務群眾。正因如此,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然而,一些地方有的黨員干部卻不那么愿意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此前已有媒體曝光,一些地方配備的社情民意熱線只是擺設,24小時撥打都無法撥通;近日也有媒體報道,河北昌黎縣法院內部像迷宮,群眾來辦事極不方便……諸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表明,在“真誠、真實、真情”地俯下身子把群眾當親人這一點上,有的黨員干部做得還很不夠,他們把群眾當別人、當外人,甚至當壞人。
而不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工作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認同和支持,甚至會“好心沒好報”。這在黨員干部參與的社會管理實務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中頗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形成科學有效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加強社會矛盾源頭治理,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群眾需要我們提供什么服務,我們黨就應該提供什么服務。”國家行政學院政治教研部主任劉峰說,“對有的地方而言,服務應該‘被動’一點,就是應該以老百姓為中心,他提出需要這個服務,你就給他提供服務,他不需要這個服務,你不能瞎服務、亂服務、過度服務,反過來,他需要服務的時候,你又缺失服務。”
堅持重心下移,引導干部在同群眾朝夕相處中增進對群眾的感情、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
2010年,廣東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實施意見出爐,全廣東3409個機關單位11524名駐村扶貧干部分別進駐散布于粵東、粵西、粵北的3409座村莊,與農民同吃同住,并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任期1—3年……這項政策被外界稱作以“史上最嚴厲的干部考核制度”為保障、為期3年的“扶貧大業”,致力于打造一個“幸福廣東”。
“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解法可以幫到所有人。”廣東省大富村駐村干部謝文清說,“只有下到最基層,才知道最有效的扶貧不是做加減乘除,它是道復雜的語文題。”
事實的確如此,基層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并非坐在空調房間里拍拍腦袋就能想象得到的,不身處其中,恐怕無法體會政策、資源、環境、民情、風俗等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有多么棘手。但困難、復雜不能是逃避的借口,反而更應該深入基層,在相處中增強與群眾的魚水之情,在實踐中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
在“深入基層”這個問題上,要堅決克服和避免毫無目的、走馬觀花的傾向,尤其要堅決反對各種“作秀”和“釣譽”的形式主義。最令人擔心的,并不是黨員干部下去后短時間內不能很好地“融入”群眾,而是有的人從主觀意識上就是“一心向上”,奔著如何脫離群眾去的,即使身在基層也是滿口官腔,一副“老爺”做派。
如何避免這類問題?毛澤東當年在瑞金時期就曾開過“藥方”:“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
“凡屬正確的領導,必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句話不僅適用于高層領導,也適用于基層干部。中央媒體記者采訪江蘇常熟市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總穿著雙布鞋,每天要到村里走上一圈,遇到村民,總是一臉謙和真誠的笑。”小崗村黨委書記沈浩“最大特點是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小崗村的男女老少無不稱他是“好人”……事實證明,那些干出了成績,贏得了口碑的黨員干部,其共性就是心系群眾。
“各級黨員干部,要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通過對群眾困難的實際了解,通過辦實事、辦好事,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問題。”劉峰說,“只要我們是真心實意而不是虛情假意、是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就一定能贏得群眾的滿意、擁護和高興,這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