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這是今年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之后,又一個國家級戰略層面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專家認為,自海洋經濟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之后,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將通過這3個試驗區連成一片,形成以海洋經濟為基礎的沿海大城市群。
發展海洋經濟掌握未來主動權
據國家海洋局3月公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439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12.8%,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并呈增長趨勢,顯示出海洋資源的巨大潛力。
在陸地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的共識。早在2001年,聯合國就將21世紀定義為“海洋世紀”,各國政府也都開啟新的發展戰略,高度重視海洋。
廈門大學海洋政策與法律中心副主任朱曉勤表示,海洋中的豐富資源可為人類資源短缺提供巨大的物質支撐,在開發時所形成的各種海洋產業也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誰占據海洋發展優勢,誰就將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發展海洋經濟對于保障我國海洋主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表示,中國要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和利益,應該將本國可以利用的海域先利用起來,然后以中國內部的發展實力為基礎,爭取海洋話語權,并最終保證中國的海洋國家利益。
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并重
人們在開發海洋資源的同時,造成海洋污染的事件也時有發生。2010年4月,墨西哥灣的溢油事件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不斷發生的漏油事件對環境的影響難以準確預測。
國家海洋局4月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1)》顯示,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人類開發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近海海洋環境災害呈逐漸增加趨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表示,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應保護與開發并重,并優先發展海洋生態技術,保護性開發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
談到各國對海洋開發的保護工作,朱曉勤認為,人類經濟活動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可避免。我國雖然在1999年就修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但其中的一些規定稍稍落后于新時代的變化。我國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快相關的立法工作。
海洋科技掀起技術新革命
海洋開發是一場真正的科學技術革命。海洋在提供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科學技術發展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考驗。海洋科學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的重點。
目前,我國對海洋研究和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還不盡如人意。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寧波表示,西方的海洋文化從地中海到大航海時代,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而這方面我國相對較為薄弱。如上海等濱海國際大都市的海洋意識也比較欠缺,對于海洋的常識性知識,民眾也都不是很了解。
對這個問題,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曲金良則認為,海洋文化并不是西方的專利,海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文化的正常發展,應該與內陸文化相互依存,互動發展。對于如何發展海洋文化教育和加強海洋意識,他表示,我們應創新海洋科技、人才培養雙管齊下。大力發展海洋教育事業,加強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打造藍色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