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結構調整的今天,“綠色經濟”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的關注,文化資源及其業態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用傳統文化資源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路徑。
文化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內容。它可分為內力和外力,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其中,內力又分為凝聚力和創新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的重要標志;創新力體現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能力。從外力角度而言,文化軟實力需借助一定的媒介傳播到其他地區,形成影響力;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還要形成吸引力,吸引資金和技術來投資,形成產業優勢。只有這樣“四力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軟實力。
傳統文化資源無形金礦的開發,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筆者總結出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密碼“12345”。“1”指的是一個中心,就是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體系為中心。“2”指的是不可壟斷性和可再生性,即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具有不可壟斷性和可以復制再生。“3”指的是三圈:核圈、體圈和殼圈。意即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要逐步展開,不可偏廢。核圈是文化創作的結果、成品和內容;體圈是文化的重要產業:出版發行產業、報刊媒體產業、影視產業(動漫產業)、文化旅游、娛樂收藏產業。殼圈就是文化和其他行業的結合,提升其他行業的附加值。“4”指的是四種關系:民族與世界;傳統與現代;保護與開發;事業與產業。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要堅持處理好這四種關系。“5”指的是五要素,它是構成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的五個重要環節:項目、產品、品牌、受眾、企業。
文化軟實力最先提出是基于國家戰略之需要。而在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誰先重視并加大文化軟實力建設,誰就會走在發展的前列,從而迅速形成聚集效應和裂變效應。就四川而言,一方面全省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要放在兩個文明(即泛義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來定位,另一方面,全省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要依托巴蜀文明傳統文化的地域特色來思考,深刻挖掘巴蜀文化的內涵,形成獨有的符號和標簽,形成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事業和產業集群。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讓“軟實力硬起來”,一定能夠推動區域文化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作者系四川省沫若藝術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