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生導向發展之路的理論探索
近年來,重慶將黨的執政理念與本地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開拓了一條以民生為導向的經濟社會發展路子,為黨的執政理念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作出了生動的詮釋。
“以民生為導向”、“民生就是政治”的觀點,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民生問題實質上是黨和人民的關系問題,對共產黨人而言,改善民生,既是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也是發展經濟的始源和歸宿。因此,民生比國內生產總值更重要,不能改善民生,發展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沒道理”。發展不能僅僅追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一定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核心位置、擺在優先位置,把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發展為民,這是對黨“為人民服務”和“以人為本”核心執政理念的生動體現。
“以民生為動力”、“民生就是經濟”的觀點,體現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執政理念。民生是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奮斗目標,特別是在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陣痛期”,圍繞民生擴內需促發展,形成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增長的格局,我們就能在“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維穩定”方面掌握主動權,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子。民生是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為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解放生產力的首要任務是解放“人”,其中最基本、最現實的路徑,就是要把民生搞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發展權,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改善民生來發展經濟,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有效途徑。近年重慶市將50%以上的財力投向民生領域,但財政收入仍大幅度增加,增速排在全國前面。
“民生也是硬道理”、“分好蛋糕就能做大蛋糕”、“縮小三大差別就是創造歷史”的觀點,體現了“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執政理念。“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沒有積極性,“蛋糕”就總也做不大。把“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就會有一往無前的創造精神,“蛋糕”就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因此,重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在財政收入還不寬裕的情況下,就把民生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把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大差別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因為,民生是發展的應有之義,分好“蛋糕”是改革的前進方向,縮小三大差別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民生就是人民幸福”,“民生都是具體的、實在的”等觀點,體現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的執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長期執政的基石,我們共產黨人必須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群眾的幸福指數并不簡單取決于人均收入。一個地方在人均收入還不夠高的情況下,也可能有較高的居民幸福指數。因為居民的幸福指數還取決于這個地方的居住條件、安全狀況、主人翁感覺等一些很具體的指標。總之,民生都是具體的,“五個重慶”、“十大民生工程”、“唱紅打黑”,等等,就是要努力把重慶建設成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園;而且,改善民生,增加消費,啟動內需,也是從根本上將“以物為本”的發展方式,轉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式上來。
三、民生導向發展之路的經驗與啟示
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就是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發展之路。必須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結合起來,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扭住發展不松勁,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全面推進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以經濟發展的成績、社會進步的業績、文化繁榮的功績、黨委政府的實績,踐行黨的執政理念,體現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優越,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道路和發展方向前進。
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就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基本要求的發展之路。必須將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同部署、共落實,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展示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深邃魅力,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進中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思想光輝,在經濟社會的全面建設中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就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發展之路。必須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有機統一、高度銜接,切實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最關鍵、最本質的核心,充分體現“發展是第一要義”的精髓,牢牢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領會掌握“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將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主體,將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從而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
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就是全面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發展之路。要使發展的過程既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又成為調整和變革生產關系的過程;既成為消除貧窮落后、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過程,又成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既成為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過程,又成為人民群眾全面發展的過程。
(執筆: 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