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回顧了我們黨90年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總結了黨和人民創造的寶貴經驗,提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基本要求,強調了本世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偉目標,是一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我體會,有這樣幾個關鍵詞需要認真理解和把握。
一、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民者如水,君者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反復證明一條規律,那就是誰能始終站在人民的這一邊,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誰就將得到人民的擁護,反之,就有可能失去政權。翻開歷史書卷,我們可以發現“其興也浡,其亡也忽”的“歷史興亡周期律”一直困擾著歷代執政者。中國近代史已然昭示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無論在理論淵源、實踐依據、政策制定還是執政目標上,我們黨都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中心地位不動搖。
堅持以人為本。《尚書》記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活動的最高標準。從“為人民服務”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再到“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無一不彰顯了黨始終注意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深刻揭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他強調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的工作和事業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這是貫徹群眾路線的需要,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根本體現。
堅持改善民生。民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本質上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根本立場問題。民生問題不僅關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且關系到人民對執政黨的認同,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順利推進。胡錦濤指出:“推進社會建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比較而言,美國至今尚未根本解決醫療保險的問題,到2009年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連續9年增加,已占總人口的16.7%,而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到“十一五”末時人口覆蓋面達到96.3%;我國正在努力建立健全農村新型養老保險、興建城鎮居民基本保障房3000萬套……。這些事實雄辯地證明,只有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才能為最廣大人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切實的公共服務。
堅持凝聚民心。荀子曾說:“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一條歷史鐵律。馬克思曾把小農比喻成土豆,是不能凝聚起來的馬鈴薯,而中國共產黨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團結凝聚廣大工農群眾,形成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政治局面。眾所周知,正是因為有百萬群眾推小米,我們才能用步槍贏得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勝利;正是因為有“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的號召,我們才能帶領四萬萬人民建立新中國。同樣,增強黨的凝聚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首要任務也在于爭取民心,強化人民對黨的信任。90年來的實踐證明,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傾聽呼聲、關心疾苦、反映愿望,切實解決群眾困難,是黨凝聚人心、贏得民心的不二法門。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二、制度
我們提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更要提倡制度自覺、制度自信。制度越完善,政治越文明,社會越和諧。一套合理、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現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根本利益,能夠有效地保障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正是因為在我國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有力地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進,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一制度既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個人的民主權利,又能充分凝聚群眾的共同意志、集中力量辦大事,充滿活力又富有效率。一方面,這一制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我國的經濟極大發展;另一方面,這一制度也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并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正如總書記在七一講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今天說要實現“和平崛起”、要實現“民族復興”,最根本的優勢就是制度優勢。
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積極用動態的、進步的思維,在實踐中不斷“糾錯”、調適、完善這套制度,不斷實現具體體制機制的“升級換代”, 使其具有強大的現實適應性。實踐證明,這套不斷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制度,既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不斷完善、發展和創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模式”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預言: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中國模式”,將以難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響整個世界。中國的經濟模式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短短的30幾年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政治模式具有強大的政治動員力量,集中力量做出了汶川救災重建、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等一系列令西方世界難以想象的大事。中國的政黨模式既充分體現了政治民主、政治參與,又保障了政治穩定和降低了政治成本……。在西方各國紛紛陷入“制度困境”的時候,“中國模式”“風景這邊獨好”。“中國模式”的出現無疑打破了西方世界多年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自信與自負,映證了所謂“歷史已經終結”、西方“普世價值”和“現代性”等論調的蒼白,同時也預示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光輝前程與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或許,比起中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讓西方列強更為“不安”和深感“威脅”的,是這種制度內含的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理念對他們賴以立國、久已習慣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震撼和沖擊。掩卷長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貢獻了“四大發明”等科技成果,貢獻了“和為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那么,當代共產黨人正在建設的偉大事業是不是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劃時代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