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而言,我國和發達國家、一般發展中國家相比都不高,但全口徑的政府收入負擔偏重,應清費優稅,減輕負擔
清費優稅:我國的現實選擇
□楊衛華
近日,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的“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中國內地居全球第二,這是2009年首次排名第二后,又一次位列第二?!陡2妓埂返亩愗撏纯嘀笖凳歉鶕鲊墓径惵?、個人所得稅率、富人稅率、銷售稅率或增值稅率,以及雇主和雇員的社會保障貢獻等數據計算得出,指數越高表示痛苦程度越高。對于中國的稅收負擔,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負擔很重,有人提出還有提升的空間,真可謂見仁見智。
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010年為19.45%,和發達國家、一般發展中國家相比都不高
我們知道,所謂稅收負擔通常是指一國的宏觀稅收負擔,即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于統計口徑不同,有人把宏觀稅負分為小口徑(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徑(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徑(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三種。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政府財政統計手冊》標準的統計口徑,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不是單指稅收收入的負擔,而是包括稅收在內的政府一般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外收入、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社?;鹗杖氲鹊呢摀?,其構成是全口徑的政府收入。筆者認為,單就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而言,2010年為19.45%,和發達國家、一般發展中國家相比都不高,但全口徑的政府收入負擔,按有關學者的不完全統計已接近或超過35%,這一負擔是偏重的。因此,應清費優稅,減輕負擔。
稅制改革進一步優化了結構,降低了負擔
2004年以來我國的稅制改革,改變了過去稅制改革一直強調的保持原稅負的做法,以優化稅制為改革目標,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稅收負擔逐步降低。這些措施主要有:
第一,多次調整和提高出口產品的退稅率,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先后7次提高了紡織、服裝、電子、機電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較高的出口貨物增值稅的退稅率。同時,還下調了部分能源資源產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的進口關稅稅率,調低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關稅。
第二,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負擔。為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國家從2008年4月24日起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率由3‰下調為1‰,從9月19日起,又由雙邊征收改為單邊征收。
第三,降低企業所得稅負擔。2008年“兩稅”合并,稅率由33%調為25%,每年國家減少稅收收入約930億元。
第四,減輕個人稅收負擔,2006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準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1日起又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同時,從2008年10月9日起,對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取得的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利息所得和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從2008年11月1日起,對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稅稅率暫統一下調到1%;對個人銷售或購買住房暫免征收印花稅。今年9月1日起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將減除費用標準由2000元大幅提高到3500元,僅此每年降低稅收負擔1600億元。
第五,實行增值稅轉型,降低增值稅負擔,從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將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據估算,增值稅轉型改革減輕稅收負擔1230多億元。
第六,繼續實施促進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國家在落實原有鼓勵再就業稅收政策的同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再給予增值稅、印花稅等稅收激勵政策。此外,對排氣量1.6升及以下標準的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
稅制改革進一步優化了結構,降低了負擔。但稅制不合理、負擔不公平的問題仍然存在。比如,現行稅制仍然以流轉稅為主,間接稅比重過大,直接稅比重過小。需要逐步提高直接稅的比重,降低間接稅的負擔;同時,有些稅種稅率仍然過高,負擔過重。例如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17%的稅率,與發達國家基本持平,遠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可考慮將現行17%和13%的稅率調到15%和11%。營業稅也隨增值稅的改革而適當下調,如將5%調到4%。另外,勞務報酬等收入的征稅制度不變,導致負擔不合理,應對按月納稅的勞務報酬按工資薪金所得的適用稅率計征。
清理和規范費的征收,公開稅費的使用
筆者認為,為規范費的征收和使用,必須通過全國人大制定收費法律,規定收費的名稱、收費的條件,收費的機構,收費的標準,收費的時間,資金的管理、使用,審批機關和監督部門以及法律責任等。改變長期存在的收費缺少立法的現象,杜絕亂收費。
其次,公開稅費的使用,要按國務院發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讓納稅人、繳費者了解、監督稅費的使用,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時,要逐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事項的支出,減少行政費用的開支,公開政府預算,讓百姓了解政府開支,讓政府在陽光下運行。
總之,通過清費優稅,規范征收和管理,使征收合理,負擔公平。
作者系中國稅務學會理事、中山大學稅收研究中心主任、嶺南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