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傲人的成績單:
2009年陜西文化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200億元,2010年達285.9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分別較上年增長22.0%、25.5%;
2009年陜西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77%,較上年增加0.22個百分點;2010年占GDP的比重為2.82%,比國家高0.7個百分點;
2011年上半年,全省共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57.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7.6%,占GDP比重達到3.02%,再創新高。
在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的過程中,陜西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不斷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全心全意發展文化事業,集中精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文化產業作為轉型升級“新引擎”的作用初現端倪。
陜西,開始站上文化建設的制高點。
布局: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
“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文化中外名城”。陜西是公認的文化資源大省,可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十分有限。如何做“強”文化,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使公共文化讓廣大城鄉居民最大限度獲益?面對這一重大命題,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擺到了同等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強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早在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開之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明確要求,將改革作為“一把手”工程,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要親自上手,強力推進。省委書記趙樂際多次深入基層征求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省長趙正永多次到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協調落實項目,解決問題。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主持召開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會議30多次,對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反復磋商。
在逐一破解困擾改革諸多難題的同時,陜西進一步夯實責任,把改革納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對各市和有關廳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之中,將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主要領導作為本系統文化體制改革的第一責任人,并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統計范疇。
具體操作環節,通過“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宣傳部門協調指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省改革向縱深發展。
在一系列“大動作”高效“出爐”后,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成為各級政府、各行業、各部門的共識,各市都把文化體制改革擺上了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一把手工程”帶動下,陜西以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為重點的文化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2009年完成省級改革,省直14家文化單位、1.2萬人全部“下海”;2010年完成市級192個文化單位改制;2011年7月底縣級221家文化單位改制完成,三級改制至此全面完成。
陜西“一把手工程”的做法和經驗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還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向全國介紹經驗。
難題:政策傾斜逐一攻克
以文化體制改革為開端和依托,陜西有效整合文化資源稟賦,積極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競爭新主體。
2009年5月,西部電影集團掛牌成立,伴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曾經一蹶不振的西影再度崛起。2010年,影片《錦衣衛》成為西影有史以來第一部進入春節賀歲檔的大片,國內票房收入近1.5億元。
由陜西省歌舞劇院、省樂團、省雜技團等8家文藝團體整體轉企改制、組建而成的陜西演藝集團,整合了演出、中介、場所資源,改變了以往單兵作戰“散而弱”的局面,藝術創作和產出實現“兩翼齊飛”,2010年演出場次比上年增加30%,主營業務同比增長37%。
和西影集團、演藝集團一樣,通過改制而活力初顯的演藝、影視、出版等企業集群,正成為陜西開掘文化資源優勢、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生力軍。
應該說,大發展源自政策引導下的內生動力。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省委、省政府以更加務實的態度營造文化繁榮發展的好環境,精心研究制定有關收入分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經費投入等政策措施,堅持用足用活中央政策,并通過政策傾斜和必要的經費投入支付改革成本,解決好“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等問題,讓文藝工作者安心打破“鐵飯碗”,確保改革平穩推進。
其中,在省直文化單位改革中,為保障企業和職工利益,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凡改革涉及的單位,財政原有撥款不減少,并隨著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逐步增加經費投入。省財政一次性給予省直14家文化單位改制經費3.27億元,其中,投入2500萬元解決省演藝集團注冊資金和流動資金短缺問題,下撥5690萬元支持西影集團擺脫困境。
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以農家書屋為代表的文化惠民工程,正成為陜西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提升的一張新名片。已建成投用的農家書屋,無論是出版物選配,還是相關設施均超過國家規定標準。
不斷用政策攻克發展中的難題,陜西文化建設從“大”到“強”的目標,正在一項項舉措中逐步體現。
產出:“真金白銀”凸顯引路價值
如果說改革解放了藝術創作生產力,資金就是推動文化建設騰空一躍的燃料反應堆。得益于此,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大發展帶來的實惠。
3年多來,由于有財政支持和政府采購,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定位大眾消費,堅持低價高質演出,即使看“大戲”“大腕”,票價依然保持10—50元之間,個別火爆劇目略作上浮,票價從20元到100元不等,大批鐵桿戲迷嘗到了“甜頭”,“西安天天有秦腔”成為全國矚目的文化現象。
雖然陜西屬經濟欠發達省份,然而,省委、省政府著眼長遠,專門制定資金保障措施,拿出“真金白銀”支持文化建設。“十一五”期間,省級文化體育與傳媒財政支出年均增長28.8%,高于同期財政收入增幅。
資本不足、融資難一直是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此,省委、省政府不斷增加文化產業發展投入。2007年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最初的290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億元。對精品生產,2007年起每年下撥3000萬元支持“大戲、大片、大劇、大作”生產,2008年起每年拿出200萬元資助劇本創作。
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下,一批重大文化項目相繼啟動,以“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長安精神”、“三秦書風”為重點的品牌精品脫穎而出,影響力輻射全國。僅以影視為例,受到重點扶持和資助的電視劇《保衛延安》,紀錄片《望長安》、《大秦嶺》、《陜北啟示錄》等作品在央視熱播,在全國掀起“陜西文化熱”,有效提升了陜西文化的對外影響力。
這是一個文藝工作者進行創作的美好時代,“只要有社會公認的好作品,就會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支持,這個支持是實實在在的,摸得著看得見的,是令創作者感懷感奮的。我個人和我們省戲曲研究院這個創作群體,是這些政策的巨大受益者。”省戲曲研究院院長、著名編劇陳彥表達了文藝工作者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