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理論頻道> 熱點關注 > 正文

      中國路徑與“文化自覺”

      www.xpshebei.com?2012-01-16 11:1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中國是現代化的遲到者,“追趕”二字為百余年情狀的寫照。在追趕途中,山陰道上萬千風光紛至沓來,目不暇給。魯迅1919年在一篇隨感錄中說:

      中國社會上的狀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油松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自鏢槍以至機關炮,自不許“妄談法理”以至護法,自“食肉寢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義,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熱風》)

      面對中國社會的“多重性”,國人提出過應對之策,如孫中山力主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又在資本十分薄弱之際便警告要“節制資本”,試圖將現代化與防范現代化弊端兩級課題“畢其功于一役”,一并加以解決,這是國人交出的一種深謀遠慮卻又具有民粹傾向的答案。

      幾重變革交疊的復雜局面,在現代化進程大大加速的當代尤顯突出:世界文明史幾個世紀以來現代化進程的種種歷史性課題,競相在現代中國共時性呈現,就今日中國面對課題的多重性、繁復性而言,既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沒有先例,綜覽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罕見其匹——

      (一)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又稱“第一次現代化”。

      自洋務運動引入機器工業以來,一直在進行此一轉變,截至20世紀70年代中葉,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完成程度大約在60%(參見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頁)。2008年第一次現代化程度約為90%(同上書,第17頁),故1978年以來的三十多年,還要繼續完成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未竟之業。時至2007年,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為87%,在全球131個國家中排名70位(參見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頁),屬于“初等發達國家”,或稱半現代化國家,也就是說,時下的中國也還只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大部分,估計到2020年前后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即工業化)。總之,19世紀中葉以降的百余年間,包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及今后十年,中國首先要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即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科學與民主的倡導,“啟蒙”的呼喚,便是此一轉換間的文化訴求。

      (二)從國家統制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

      這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時下正在探尋計劃體制與市場體制的辯證統一之路。前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工業化的一種進路,作為一種“集權-動員式體制”,曾取得工業化的顯著實績,但又存在嚴重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僵滯之弊,終于在冷戰較量中敗下陣來。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揚棄20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仿效過的蘇聯計劃經濟及集權政治模式,發揮市場的動力機制,使經濟、社會及文化贏得巨大活力,中國從物資短缺的賣方經濟向物資充盈的買方經濟轉化,文化產業方興未艾,第一次現代化進程得以加速,并為第二次現代化的展開奠定基礎。走出“蘇聯模式”,經濟-文化事業追索市場與計劃合理配置之路,經濟與社會、文化同發展,是三十多年改革的重要內容。

      (三)工業文明向后工業文明(知識經濟)轉化,又稱“第二次現代化”。

      在全球化趨勢下,發達國家正在經歷的這一轉化,也提上發展中國家的日程,當代中國也不例外。中國不必重走原初工業化的老路,而可直接采納信息化時代的成果,贏得“后發優勢”,與此同時,生態危機、信仰危機等后工業時代的問題也紛至沓來,亟待我們解決,今天提出的發展“低碳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便是得之后工業文明的啟示。在第一次現代化尚未完成之際,又身歷第二次現代化大潮,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及今后幾十年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大特色。2007年中國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為42%,世界排名63位,與同年美國的109%、日本的102%、德國的93%、法國的92%、英國的91%尚存頗大差距。(參見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XVI)今后幾十年中國愈益深刻地接觸到第二次現代化諸課題,“可持續發展”命題上升到戰略高度,“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倡導,都是向后現代文明轉換的產物。

      總之,三十多年來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不僅是古典意義的現代化(工業化),而且是上述三個層面的轉型的集合。

      面對多層級變革交會,應當防止只注意某一層級,忽略其他層級的偏頗,例如,考察中華元典精神的現代轉換,不僅要看到它們是構造近代思想的重要資源(如開掘民主精神、科學精神),而且還要發揮它們所具有的深遠的后現代意義。

      以工業文明為基石的現代化進程,給人類帶來的不是單一式的進步,而是善惡并舉、苦樂同行的矛盾過程,即章太炎所說的“俱分進化”。就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而論,以“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為指針的工業文明在造就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始料未及的環境破壞。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論,工業文明取得了社會契約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進展,卻又帶來社會的失衡和人的異化。為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單單依憑近代意義的科學與民主,顯然是不夠的,而要深入發掘元典關于協調陰與陽、柔與剛、利與義等對立統一關系的富于睿智的精義,并在實踐中探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因此,傳統思想的現代轉換,是一個偕時而進、不斷深化的進程。

      正確認識傳統思想在現代轉型中的作用,必須克服直線進化史觀帶來的蔽障。統觀人類文化的進程便會發現,文化的演化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在一個螺旋圈層內部,作為終結的第三階段(“合”)綜合著前兩個階段(“正題”與“反題”),履行著在新的更富有內容的統一中揚棄其片面性的功能。宗教改革對希伯來元典的重演,唐宋古文運動在文體上對先秦兩漢的復歸、思想上對原始儒學的復歸,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對先秦諸子的復歸和對三代之制的崇仰,均為例證,而中國現代思想家對元典精神則進行了又一次辯正式復歸,更為顯例。今日的思想界在現代文明基礎上,在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正對元典精神醞釀著新的創造性復歸。這是我們考察傳統思想現代轉化時應予關注的一個方面。

      總之,以周正的態度認識文化的古今轉換與中外對接,看待東亞智慧與西方智慧的優長與缺失,把握其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努力謀求二者在各種不同層面的互補互動,達成整合與涵化,方有可能探尋健全的新文明路徑。(馮天瑜)

      • 責任編輯: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臀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bwbwbwbwbwbw精彩| 欧美姓爱第一页| 劲爆欧美第一页| 激情综合网婷婷| 大胸年轻的女教师5中字|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影院在线视频|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升级完成| 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 一求乳魂h肉动漫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app | 扒开双腿猛进入喷水免费视频 | 香蕉视频你懂的| 国产精品视频a| www.四虎影视| 撞击老妇肉体之乱小说|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精彩对白综合视频| www.成人在线|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 欧美bbbbb|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男女一级做片a性视频| 厨房里摸着乳丰满在线观看|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拍| 一级毛片免费的| 插我舔内射18免费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