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版圖上的文化崛起
www.xpshebei.com?2012-02-13 17:03? 求是?來源:文匯報 我來說兩句
知識經濟時代彰顯文化的巨大偉力 除了經濟根源之外,我國興起文化建設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還有外部時代背景的原因。 從外部角度看,當今時代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或者信息時代,知識、信息、科技、文化、智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量和作用越來越大,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知識信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一些舉足輕重的主要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和實力雄厚,就在于完成了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即知識經濟或信息時代,以知識經濟或信息為特征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占了國民經濟的大頭。這些國家擁有發展優勢,引領發展潮流,關鍵就在于占據了知識信息的制高點,具有知識信息優勢。 我們通常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就是對知識經濟、信息時代條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這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生產力發展從主要依靠資本、土地、礦山、資源等有形生產資料,正在向主要依靠知識、科技、信息、智力特別是人才轉變。生產方式歷史性變革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化和經濟一體化,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文化創意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環節,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產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力量。一方面,網絡信息、動漫影視、出版發行、廣播音像、博覽會展等文化產業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形成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經濟支點;另一方面,商品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成為決定商品質量、信譽、價值、市場份額的核心要素,跨國公司巨頭依靠文化品牌和科技創新,分割占領市場,控制產業經營,巧取積累財富,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里,與其說是經濟因素還不如說是文化因素帶來了價值、市場和財富。在世界財富排行榜上,盡管巨頭公司的排名總是在變化,但一個不變的發展趨勢則是,以IT為標志的知識產業、文化產業、科技產業、生物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位次不斷前移,取代了不少傳統產業。美國貿易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科技產業,超過航空工業;日本、英國、法國同樣有著發達的文化產業,其產值遠遠超過了很多傳統工業。 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的:“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就明白無誤地表明,堅持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是堅持發展這一硬道理,就是堅持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里,除了文化本身是發展的內容、發展的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已成為發展的內在動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但又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這不僅不能避開和疏離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時代潮流,而且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用信息化引領和推動工業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進行的雙重任務。這是我國現代化、工業化不同于以往歷史的一大特征。這樣的客觀情勢決定了我們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格外重視知識信息的作用。新時期以來,從唱響知識就是力量到確立科教興國、人才興國、創新型國家等國家戰略,再到提出學習型組織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就十分清楚地反映了我們對文化和知識信息高度重視的思想歷程。雖然,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始于今天,但重視文化建設、重視知識信息的價值和力量卻是我們一以貫之、堅定不移的方針政策。這是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意識,這種文化自覺意識是我國文化崛起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觀先決條件。正因此,我們才有了今天文化發展新局面的開創,文化建設井噴之勢的形成,正所謂日積月累、久久為功,“蓄之以久,其發必速”。可以說,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到來是我國現階段興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個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